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18大剛剛閉幕,全世界都在注視中國,習近平同志在政治局常委亮相會上的演說可稱之為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施政宣言,將習近平的18大亮相演說與10年前胡錦濤16大的亮相演說進行對比,我發現大體意思甚至政治語言結構都甚為相像,習演說新穎之處只在兩點:一是突出強調了人民和民生的重要性;二是直陳黨內反腐形勢的嚴峻性和迫切性。
強調人民和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可能蘊含的意義大體有兩點,一是怎樣以提升民眾在體制內地位作用讓中共更加體察民意順應民意代表民意設計政改方案;二是圍繞提升大眾福祉讓人民從改革和發展中公平分得利益設計新經濟政策。
作為一名經濟理論工作者,我在這里不談政改和反腐,僅就18大以后可能和可以出臺的新經濟政策談幾點思路和理念方面的問題。
中共16大、17大通常被國外簡稱為“胡溫十年”,中國的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從2002年的2864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9月底的3.29萬億美元;年均經濟增速達10.7%;中國的經濟總量從世界排名第六位升至第二位。毫無疑問,不管人們在改革作為上有怎樣的評價,“胡溫十年”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如果中共18大開啟的是另一個10年,即“習李十年”的話,那么,新班子在開局時應從自己的前任里汲取哪些經驗呢?
“胡溫十年”經濟成功的主要經驗為:
1.順應“江朱時期”讓經濟融入全球化的既定國策,使中國成為本輪全球化中的最大受益國之一,中國產品在海外開拓了國際市場,在直接投資和原材料補充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國外資源。
2.進一步強化了政府在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成功應對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地方政府已成為拉動經濟擴張的一支重要力量。
3.持續打造了一個健康穩定的金融體系,特別是中國的銀行業,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后,已成為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中支配資源最多、資產質量最好、發展最快、服務功能最強大的金融支撐力量之一。
4.較好地處理了增長與穩定的關系,在取得10年快速經濟成長的同時,中國未出現高通貨膨脹,這實際上也說明“胡溫十年”即中國經濟黃金十年中,貨幣政策未出現過大的失誤。
5.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一直得到重視和強調,盡管效果有些不盡如人意。
6.非公經濟的作用在理論上受到相當重視,國務院亦先后出臺過非公經濟“舊36條”和“新36條”——雖然實踐效果和政策體制配套略差。
7.社保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步,農業稅徹底取消并形成城鄉統籌、三化同步、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思路,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也是農村農業政策成功的一個客觀反映。
正常情況下,“習李十年”應當成為取得更大成就又一個黃金十年,建成小康社會仰賴清晰正確的發展政策,中國在經濟上應理清的思路為:
第一,在繼續發揚政府主導經濟優點的同時刻意培育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關鍵力量。
第二,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盡量擴大家庭部門的占比,減少政府和企業的分配占比。
第三,強制淘汰落后產能,合理利用過剩產能,將生態環境改善、民眾滿意度作為地方政府官員業績考評的首要指標。
第四,不論國內外詬病議論如何之多,投資都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的可依賴動力之一,盡管投資占GDP比重已達世人驚詫的程度,但中國的高投資率是以實實在在的高儲蓄率為基礎的,它不存在寅吃卯糧強制透支性維持的問題,因此,在相當長時期內,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中投資始終是第一主力。
第五,拉動消費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上有決定意義。在這方面,除了提升城鄉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消費熱點之外,中國還應探尋將投資和消費有機結合的新思路。我在上個月一篇文章中已經說過,在目前形勢下,新農村建設就是能將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有機結合的最佳切入點。中央2006年一號文件開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城鄉統籌、四化同步的最完美體現,也是體現現階段中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具體表現。中國大多數農村的農民從一代人蓋三次房到三代人蓋一次房,農民收入的節約為農村消費的擴張提供了無限大的可能性,多種模式的新農村建設又可以產生巨大的建材、家具、家電需求。
第六,中國農業因地少人多因而很難出現增長奇跡。在現有資源稟賦條件下,可能產生想象空間的只有兩方面:一是資源整合,二是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目的是從一家一戶的小戶生產方式向公司化生產方式轉變,使土地的利用相對集中,土地資源的集中利用能夠為農業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創造必備前提。
第七,中國的宏觀調控經受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現在又在經歷歐元區危機的考驗,雖然大體成功,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改進的著力點一是貨幣政策,二是財稅政策。從貨幣政策看,目前全國銀行系統反應最強烈的是央行各分支機構的貨幣政策執行方式——規模控制,普遍意見是控制過死過嚴;其次是貨幣政策總體上缺乏透明度,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內容都可以往里裝,使市場難以形成確定的預期,這對經濟成長不利,松就是松,緊就是緊,中性就是中性,想怎么干就明說,讓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有個明確的行動方向。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平均增速接近10%,也未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胡溫十年”,中國人均GDP漲了4倍之多,由此看來,中共18大報告提出的2012~2022年的十年收入倍增計劃似乎略顯保守。中國的國情是: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具有天然的內生發展沖動,即使財政政策不積極只保持中立姿態,貨幣政策只要在改善貨幣條件方面做一些該做的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就可以長期保持下去——事情就是如此簡單。如果財稅政策也選定正確的調節動作,例如對小微企業減免稅、對企業研發投入進行稅收抵扣、對淘汰落后產能的行業實行財政補貼、對三農領域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的話,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就很容易達成。
第八,古語“蕭規曹隨”是政府換屆后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最好寫照,在當今社會,“蕭規曹隨”適用于中長期政策,不適用于短期政策。因為針對宏觀經濟的短期政策從本性上說就是用來應對瞬息萬變的復雜總量問題,它應當是因地因時制宜隨機而變。在這方面說得具體些就是,2009年以來,我們已實行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和地方政府平臺公司融資限制政策在實踐了4年時間后應進行實事求是的經驗教訓總結,該進行變動性調整就進行變動性調整,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力量進行全國性調研,大體花上半年左右時間,待調研結束也就是新一屆政府履新之時,可根據調研結論重新做一次政策選擇。經濟學家們不是常常講“經濟引擎”嗎?所謂“經濟引擎”就是需求,保持需求旺盛就是讓“經濟引擎”動力充沛,如果我們違背市場規律人為地用行政手段壓制需求,實際后果就是損失“經濟引擎”的馬力,從而使經濟成長陷入萎靡不振狀態。
全國全世界都對中共18大新領導集體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歷來也相信進化論,相信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但誰強誰弱,要靠具體政策和做法來體現,要用實踐結果來檢驗。習近平同志最近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他講得非常好,在發展經濟方面,就看新領導集體怎么去干了,我們堅信,中國必將出現一個新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