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于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兩次降息,利率政策變化的初衷在于降低企業資金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加快利率市場化,強化銀行業競爭。筆者通過走訪大同、呂梁等市的商業銀行和企業,對利率政策調整的影響效果進行了專項調查。
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定價情況
存款利率市場出現分化,呈“四方”鼎立。調查顯示,各市人民銀行轄區內的銀行業存款利率都實行了上浮政策,但是上浮幅度不一。大致有四種模式:一是將1年期以內(含1年)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調整為降息前的水平,活期和1年期以上定期均為基準利率,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均屬此類。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除外)將活期和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調至基準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為基準利率。三是將各檔次存款均執行基準利率的1.1倍,如農村信用社、呂梁的太行村鎮銀行等機構均采取了這種模式。四是所有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以及活期存款利率統一執行基準利率,農業發展銀行、柳林匯澤村鎮銀行采取此種模式。可以看出,部分中小型金融機構在存款利率上浮方面表現更為積極,究其原因可能是它們正處于擴張期,利率空間的放開相當于為它們增加了一個攬儲的方式。
貸款利率水平有所降低,調整幅度基本不變。調查顯示,受央行利率下調影響,企業貸款利率水平整體有所下降。據中信銀行呂梁分行測算,該行2012年7月企業平均貸款利率為7.8%,比6月的全省企業平均貸款利率低近1個百分點。從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看,一方面,盡管央行利率調整政策允許貸款利率下浮水平擴大至0.7倍,但調查發現商業銀行為了確保合理的資金回報及利潤空間,對實行貸款利率下浮的態度比較謹慎,目前尚未發放利率下浮的貸款。另一方面,通過對商業銀行和煤焦企業走訪,7月6日利率調整后,絕大多數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的上浮幅度維持不變。基本上浮情況是:對國有大型企業執行基準利率或上浮10%;對中型企業執行基準利率上浮20%~30%;對小型企業或民營企業則執行上浮30%以上的利率。農村信用社對一些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幅度達到基準利率的50%。
從利率定價情況來看,同類金融機構定價策略基本一致,僅考慮了存款期限和同業水平,定價方式過于簡單,說明商業銀行尚缺乏更為成熟的存款利率定價方法,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客戶貢獻度、存款金額、產品類別等因素進行綜合定價,有盲從現象,不利于對整體資產負債的管理和風險把控。貸款利率上浮幅度基本不變也反映出2012年以來信貸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以及銀行大力維持客戶穩定,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基本策略。
利率下調對銀行和企業的影響分析
企業信貸需求變化
一是企業議價能力增強。調查中許多企業認為利率下行通道已經打開,這意味著更低的貸款利率會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因此有些企業為爭取這部分利益提出新的要求。呂梁市農業銀行的各貸款企業要求由原來的固定利率變更為執行浮動利率,并且要求適當的降低浮動幅度。民生銀行則考慮到煤焦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風險狀況,將對某些客戶的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原來的50%下調到30%~40%。建設銀行則表示,該行對特定的優質客戶可以申請授權,給予存款利率上浮。這說明在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信貸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銀行對優質貸款客戶的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融資的議價能力提高了。預計一定階段后,商業銀行貸款下限放寬的政策效用將在部分優質客戶上逐步體現。
二是企業出現還舊借新現象。建行大同分行,民生銀行呂梁分行出現企業客戶提前還貸再次支用的情況。如民生銀行某客戶有授信額度1300萬元。其中,2011年8月發放小微通道貸款300萬元,采用固定利率;2012年5月發放中小通道1000萬元,采用浮動利率,按季調整方式。在央行兩次下調基準利率后,該企業要求對小微通道的300萬元貸款提前還款,還款后通過中小通道提用空出的300萬元額度。因利率下調,企業為了降低還貸壓力,出現還舊借新現象可以說是利率市場化下企業增強自主性的重要表現。
三是中小企業更多地使用票據進行融資。調查發現,自2012年5月以來,轄區內中小煤焦企業的承兌匯票結算所占企業資金來源的比重由原來20%~40%上升為50%以上。而企業選擇貼現的比例也較去年有所增加,大致為結算承兌匯票的4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國內外經濟疲軟影響,中小企業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應付賬款增加,票據貼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貼現利率較貸款利率有比較優勢。調查中發現,目前股份制銀行票據貼現利率在5.3%~5.7%之間,大型商業銀行銀行的貼現利率基本在6%左右。相對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來說,貼現利率相對較低。因此企業短期資金需求大多選擇成本較低的貼現業務解決。
對基層銀行的影響
一是利率調整兩個多月以來,商業銀行整體上各項存、貸款變動情況相對平穩,而結構有所變化。2012年8月,全省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約57.2億元,與利率調整前相比,月度增量較為均衡。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當月新增額較多,分別占全省當月新增額的37%和26.53%。這也印證了調查中發現的中小型銀行借利率調整而積極擴張的競爭策略。據調查情況來看,存款價格的分化仍然影響了客戶的選擇,部分銀行出現了少量由于存款價格分化而轉移存款的案例,但并沒有發現大量客戶轉貸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轄區內的商業銀行存款產品同質化,金融服務水平差別不大以及客戶對利率敏感仍然較低的問題。
二是貸款利率市場差異化加速,加大了業務調整力度。由于大型優質企業的議價能力增強,加劇了銀行競爭。因此調查中部分銀行表示將通過客戶結構調整減弱價格差異化所帶來的影響。如呂梁轄區內的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等表示將加大對議價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企業以及個人客戶的信貸投放比重。太原市12家商業銀行則表示將在9~12月投放215億元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所以長期看中小企業可能是利率下調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三是利差縮小,風險定價機制有所改變。調查情況來看,受非對稱降息的影響,若按照存款利率上浮10%計算,實際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而貸款利率上調幅度不大,因此造成了轄區內商業銀行實際存貸利差縮小。據測算調整后的山西省金融機構存貸利差為4.21%~4.26%,較5月的利差縮小了52~57個基點。因此在貸款定價下滑而存款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對于主要以大型客戶以及息差收入為主要利潤來源的銀行來說,利潤空間降低。據某股份制銀行反映,如根據7月末儲蓄存款規模的結構來計算,利率下調將影響該行約400萬元的稅前利潤。
為應對這種風險,調查中發現許多銀行在利率定價方式上有所改變。如民生銀行對授信客戶利率是按照“按季調整”,但央行兩次下調利率后,對新增授信客戶則執行“固定利率、按年調整”方式。有的銀行采用則采用適當降低授信額度,增加擔保、加強信貸產品組合使用等措施。
雖然調查情況說明了利率調整在短期內對銀行影響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款利率影響的滯后效應,隨著定期存款和各類貸款陸續到期、大中型客戶存貸款議價要求上升等因素將會對銀行業務發展及利差水平產生直接沖擊,預計政策影響將在2012年四季度及2013年加速體現。同時,調查結果也凸現出了今后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基層銀行需要重點關注利率變動帶來的存貸款重新定價的風險,以及客戶的選擇權風險,也就是客戶提前歸還貸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產生的利率風險。
政策建議
建立良性有序競爭環境,提高金融運行效率。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實質性推進,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難度增加,銀行同業間存款價格競爭加劇。而過度的價格競爭將對金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監管部門應引導建立良好的競爭環境。這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做好市場基礎利率的培育推廣工作,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參照此利率定價。同時也要盡快推動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以防范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或銀行同業過度競爭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穩定。
積極探索業務轉型,轉變發展模式。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現有盈利模式的沖擊,要求它們遵循效益覆蓋風險的原則,加快業務轉型,及時調整客戶結構、期限結構和收入結構。如增加綜合回報度較高的中小企業貸款力度、加大優質存款客戶營銷力度、增加資產負債流動性降低利率風險、完善和提升銀行中間業務產品服務,盡快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降低存貸利差的收入占比,進一步轉變追求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強化利率風險管理機制。商業銀行要以利率市場管理為核心,建立內部風險監控體系和利率風險衡量系統;要結合實際,按照市場化、效益化、差別化、規范化的原則,建立綜合反映市場營銷、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風險補償等方面要求的存貸款定價機制。
提高產品創新和服務水平。當前利率仍然是商業銀行競爭的主要手段,這也阻礙了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和服務水平的提升。作為商業銀行,應該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樹立積極應對的形象,樹立 “以客戶為中心” 的經營理念,通過豐富金融產品和優質服務來維系客戶,通過提供差異化策略,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贏得市場和客戶。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