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牽動改革發展全局,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12年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緊制訂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本文利用我國最新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以及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的分配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與美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差距做了比較分析,以期為研究收入分配的學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現實考察
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變
我國自1992年開始通過資金流量核算編制國民經濟收入分配賬戶,資金流量核算數據能夠基本反映出居民、政府、企業部門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情況。通過國民收入分配核算,可以得到不同部門在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比例關系。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收入分配關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國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中,企業和政府部門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總體占比呈上升趨勢,居民部門收入占比總體呈下降趨勢。
從占比上看,1992年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三者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20.0%、11.7%和68.3%,到2009年這一比重變為20.5%、20.6%和58.9%。17年間,政府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了0.5個百分點;企業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了8.9個百分點;居民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了9.4個百分點。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政府支出增多,企業效益下滑,導致這兩個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比重有所下滑,而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有所提高。
從總量上看,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從1992年的5388.9億元增加至2009年的70617.9億元,年均增長16.3%;企業部門可支配收入從1992年的3159億元增加至2009年的7.07萬億元,年均增長20.1%;居民部門從1992年的1.84萬億元增至2009年的20.31萬億元,年均增長15.2%。在三個部門中,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增長相對較慢,年均增速分別比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低3.8和1.1個百分點。
中國與美國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比較
選擇與美國做比較出于兩方面考慮:第一,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其經濟結構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美國的數據資料比較全面而且容易獲得。
從我國和美國各部門可支配收入各自占GDP的比重情況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明顯低于美國,政府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則高于美國。
數據顯示,1992~2009年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在逐年下降、政府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占比總體呈上升趨勢,而美國的宏觀收入分配格局則相對穩定。1992~2009年,我國居民、政府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份額平均值為64%、19.5%和17%,美國居民、政府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份額平均值為74.3%、13.3%和7.9%。與美國相比,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要低于美國10.3個百分點,政府和企業則分別高出美國6.2和9.1個百分點。
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的宏觀經濟分配格局發生了變化,居民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明顯上升,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
另外,與發展中國家印度相比,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對偏低。資料顯示,1992~2008年的17年間,印度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平均值約為73%,高出我國10.2個百分點,與美國比較接近。
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現實考察
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來源和構成
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國民收入通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過程形成。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總額和財產凈收入構成。1994~1997年,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逐步提高,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從1998年開始,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變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續下降。2000~2008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從6.3萬億元上升到18.1萬億元,年均增長13.4%,比同期國民總收入慢1.8個百分點,導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由64.7%下降至57.4%,年均下降0.8個百分點。
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占初次分配收入80%以上的勞動者報酬增長持續慢于國民總收入增長。2000~2008年,除了2002年勞動者報酬增速快于國民總收入外,其余8年勞動者報酬增速均慢于國民總收入。二是居民財產凈收入增長速度慢于國民總收入增長。我國居民的財產收入包括居民持有的儲蓄存款、債券等獲得的利息收入,居民持有股票資產獲得的紅利收入和出讓土地、出租房屋獲得的租金收入等。2000~2008年,居民財產凈收入年均增長10.5%,低于同期國民總收入增長4.7個百分點。居民財產凈收入增長較慢導致其占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4.9%下降至2008年的4.1%。
在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階段,居民的經常轉移收入大于經常支出,居民是收入再分配的受益者。統計數據顯示,居民在再分配環節增加的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比重通常不足5%。居民再分配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社會補助收入和其他收入(保險索賠、來自國外的匯款等)。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居民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大幅增長,并超過社會補助和其他收入的增幅,居民經常轉移凈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快速下降,2000~2008年,居民上交的收入稅年均增長27.6%,分別比居民同期獲得的社會補助和其他收入增速快1個和15.3個百分點。
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以及經常轉移凈收入的比重均下降,導致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2000~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比同期國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慢2.3個百分點,其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65.5%回落到2008年的57.1%,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5.9%回落至2008年的57.9%。
中美兩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較分析
2000~2008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61.6%,比美國2000~2010年該比重的平均值低13.6個百分點。
通過中、美兩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結構比較可看出,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低于美國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國居民勞動者報酬占比低于美國。2000~2008年中國居民部門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平均為51.5%,而2000~2010年美國該比重為56.6%,我國低于美國5.1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是我國居民財產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國。2000~2008年中國居民部門財產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2.5%,而2000~2010年美國該比重為13%,如果加上美國1.8%的租金收入平均占比,我國居民的財產收入低于美國12.3個百分點。中國利息收入和紅利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為2.1%和0.2%,分別低于美國6.4和4.3個百分點。
我國企業部門可支配收入的現實考察
中國企業部門可支配收入來源和構成
2000~2008年,我國企業部門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21%,比同期國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快5.7個百分點。其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5.6%上升到2008年的21.6%。
在國民經濟核算中,企業可支配收入由企業初次分配收入與經常轉移凈收入兩部分組成。從2000年到2008年,企業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從1.76萬億元上升到7.99萬億元,年均增長20.3%,比同期國民總收入年均增長快5.1個百分點,導致企業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7.9%上升至2008年的25.3%。2000~2008年,我國的出口和投資增長強勁,使得這一時期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改善,企業初次分配收入增長較快。這一期間,央行數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再加上企業獲得資金渠道增多(主要是直接投資和自有資金),企業利息支出增長速度放緩,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初次分配收入的快速提高。
企業部門初次分配收入由營業盈余總額和財產凈收入構成。企業營業盈余總額由2000年的2.16億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8.43萬億元,年均增長18.2%,高于同期國民總收入增長率3個百分點。2000~2008年,企業財產凈支出年均增長2.2%,比企業初次分配總收入增長率低18.1個百分點。2008年,企業財產凈支出占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為5.5%,比2000年回落了17.5個百分點,其中企業利息凈支出占比為5.4%,比2000年回落了7.2個百分點
企業部門的經常轉移主要是指企業上交的所得稅等轉移支出,企業部門的經常轉移是支出大于收入,因此,企業部門經過再分配減少了其可支配收入。2000~2008年,企業初次分配收入和企業經常轉移凈支出分別增長20.3%和16.8%,前者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7.8%上升到2008年的25%,后者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則由2000年的2.3%上升到2008年的3.4%。
中美兩國企業可支配收入構成的比較
中美兩國企業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差異較大,2000~2008年,中國企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9%,高于美國該比重平均占比(2000~2010年,下同)5.8個百分點。2000年中國企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5.5%,近年來這一份額逐年上升,2006年該比重為20.2%,比2000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2008年該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2.0%,比2000年提高了6.5個百分點。美國企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波動中上升,2000年這一比重為12.4%,2006年該比重提高到15.7%,比2000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后,經濟下滑,影響了企業利潤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長,2008年該比重降為13.3%,比2007年下降了2.4個百分點,2009年該比重又進一步下降到10.6%,2011年該比重略有上升,為11.6%,但仍低于經濟較好時期2006年4.1個百分點。
從結構來看,中國企業營業hli1U6thEL5oWyYq/7cW0UpI/SUtu1xkIwc2EwyQC3A=盈余占GDP的比重較高,2000~2008年該比重的平均占比為24.4%,高于美國該比重的平均占比8.8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利潤的高增長帶來了企業營業盈余的增加,使中國企業營業盈余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0年企業營業盈余占GDP的比重為21.8%,2008年為26.8%,提高了5.0個百分點;而美國2000年這一比重為15.1%,2006年該比重提高到17.6%,比2000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2007年該比重降為15.6%,比2006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2008~2009年該比重迅速降至13.8%和13.3%。
2000~2008年中國財產收入(凈支出)的平均占比為2.6%,低于美國平均占比0.6個百分點。2000年中國企業財產收入(凈支出)占GDP比重為4.1%,2008年下降為1.4%,下降了2. 7個百分點;美國企業財產收入(凈支出)2000年占GDP比重為3.9%,近年來該比重在波動中上升,2009年達到4.6%,比危機發生前的2006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
我國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的現實考察
中國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來源和構成
國民經濟核算中,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由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與經常轉移凈收入兩部分構成。由于政府部門的經常轉移是收入大于支出,因此,政府部門經過再分配增加了其可支配收入。
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由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總額和財產凈收入構成。政府部門生產稅凈額既包括本部門所創造的增加值中交納的生產稅,也包括其他部門交納的生產稅。在政府部門初次分配中,生產稅凈額占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的90%以上;凈財產收入由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形成,政府部門的財產支出主要是支付其他部門的國債利息支出。
2000~2008年,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從1.7萬億元上升到5.5萬億元,年均增長15.9%,比同期國民總收入年均增速快0.7個百分點,這導致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7.4%上升至2008年的17.5%。2000~2001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政府部門生產稅凈額增長慢于國民收入的增長,導致政府初次分配收入比重有所降低;2002年以后,我國經濟增長率在2003~2007年連續5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政府生產稅增速在多數年份都快于國民總收入的增長,導致政府初次分配收入比重逐步攀升。但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政府生產稅凈額增長又慢于國民收入增長,導致當年政府收入比重有所下降。
政府部門的初次分配收入經過政府部門的經常轉移收支后形成政府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政府部門的經常轉移收入主要來源是企業和居民繳納的所得稅收入和社會保險付款收入;政府部門經常轉移支出主要包括社會補助和其他支出。
2000~2008年,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80%以上,經常轉移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下。政府部門收入稅由2000年2105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1.5萬億元,年均增長27.7%,比同期國民收入增長快12.5個百分點,其中政府部門所得稅收入的60%以上來自企業,其余部分來自居民;社會保險付款收入由2000年的144.5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3771億元,年均增長50.3%。
2000~2008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7.5%,比同期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增長快2.2個百分點,其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上升到2008年的21.3%。其中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和政府經常轉移凈收入分別增長15.6%和33.8%,兩者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7.27%和1.6%上升到2008年的17.34%和3.9%。可見,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的上升是政府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和政府經常轉移收入比重雙提高的結果,而政府經常轉移收入比重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快速增長。2000~2008年,政府部門收入稅年均增長29.8%。
中美兩國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比較分析
2000~2008年,中國政府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17.4%,而2000~2010年美國該平均比重僅為7.8%,比中國低9.6個百分點。形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在初次分配階段,我國生產稅凈額占GDP的比重較高,年均達15.9%,該比重高于美國6.1個百分點。
在政府部門再分配階段,中國政府部門可支配收入占GDP份額偏高,2000~2008年年均占比為17.5%,而2000~2010年期間,美國該比重年均占比為12.6%,比中國低4.9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部門在再分配階段,轉移支出偏少,美國轉移支出年均占比為12.4%,而我國這一比重僅為0.5%;從政府部門經常收入方面來看,2000~2008年,中國的收入稅與社會繳款占GDP的比重年均分別為3.5%和0.7%,而2000~2010年美國該比重分別為9.9%和7%,比中國分別高6.4和6.3個百分點。
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總量與結構變化總結
一是中國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占比逐年降低,政府和企業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平穩增加,而美國的宏觀收入分配格局表現的相對穩定。
二是勞動者報酬是中國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其增速持續慢于國民總收入增速;美國居民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占比較高,平均高于中國5.1和10.5個百分點。
三是中國企業初次分配收入增長快于同期國民收入增速,經常轉移凈收入為負;美國企業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與國民總收入比重大致相同。
四是中國政府部門生產稅凈額和經常轉移凈收入均增長較快,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上升;美國政府部門生產稅凈額也增長較快,但政府轉移支出增長高于收入增長。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