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10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約3.29萬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余額為12741億美元,韓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34億美元,新加坡外匯儲備為2542億美元。東亞各國和地區在經濟發展戰略下取得了遠超自身需求的外匯儲備。在滿足儲備資產必要流動性和安全性前提下,利用多余儲備成立專門國家投資機構,拓展儲備投資渠道,以不斷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水平。
亞洲主要國家外匯儲備過剩嚴重
外匯儲備是否過剩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外匯儲備與進口量之比——一般認為一國外匯儲備能滿足3個月商品進口需要為充足,二是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之比,這用來衡量一國應對資本流動脆弱程。目前,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最低的菲律賓,外匯儲備已能保證3個月的商品進口需要,其他經濟體的外匯儲備基本上能保證半年以上的正常進口所需。從外匯儲備與短期債務比率來看,東亞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滿足了至少100%的覆蓋基準。
在目前外匯儲備運作條件下,為控制匯率風險,東亞各國一方面以較高的成本吸引國外資本,又以較低的收益水平投資美國國債以保持外匯儲備,不僅造成財富損失,且會誘發通貨膨脹,對實際匯率帶來升值壓力。外匯儲備增長與世界通貨膨脹率存在密切因果關系,即“外匯儲備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通貨膨脹→物價水平上漲”。外匯儲備規模過度會造成國內貨幣投放增加,國內貨幣供求失衡,加劇通貨膨脹。政府采取緊縮政策進一步導致企業資金緊缺,損害經濟發展。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制約外匯儲備規模的增長。
現階段,研究東亞外匯儲備體系存在的問題,在保證外匯儲備一定流動性與安全性的同時,成立主權財富基金進行外匯儲備投資,實現由原來的穩健儲備政策向穩健與有效利用并重的儲備政策調整。充分發揮主權財富基金去“高外匯儲備”機制,使用一定比例的外匯儲備嘗試投資多元化,保持國際儲備規模的合理區間。
主權財富基金功用
推進東亞產業結構優化。20世紀60年代后,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勞動力價格開始上升。為保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這些國家開始調整產業結構,以科技為先導開發知識密集型產業。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則隨跨國公司移轉海外,為勞動力相對較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機會。
二戰后,日本開始“傾斜生產方式”,依據收入彈性標準和生產率標準,選擇扶持產業重點。到20世紀50年代末,已經恢復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60年代,以發展鋼鐵、煤炭、電力等重工業為基礎,并確立汽車、計算機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極大提升了國家競爭力。20世紀70年代后,產業發展由制造業為主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和以服務業為主的演進。韓國在60年代中期開始將進口替代戰略調整為出口導向戰略,從初級階段的一般消費品加工出口發展到70年代后的煤炭、電力工業,并轉向重化工業,后又大力發展半導體、精密機床、電子儀器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日韓兩國產業發展基本符合產業結構從低到高的發展規律,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1959年,新加坡自治,產業結構表現為以轉出口貿易為中心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要地位,而包括制造業、建筑業、水利、電力在內的第二產業則處于次要地位。這種產業結構極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1965年8月,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后,首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后于1967年以出口導向戰略代替,尤其是采取了面向出口的勞動密集制造業。到1980年代初,新加坡出現勞動力緊缺、工資成本上升等問題,新加坡政府開始強調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1986年起,新加坡開始對產業政策進行調整,提出以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的主力。
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使用的技術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不同階段國家的最優產業、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也可能完全不同。在日韓發展的早期階段,出口加工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以銀行借貸為主的間接融資模式為依托,國家通過銀行可在短期內聚集資金并高效轉化成生產資本。但在第三產業占主導的階段,第二產業的發展更多來自服務業支持,尤其是以金融、物流、通信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拉長了整個生產鏈條,使生產分工加深,生產效率提高。而主權財富基金一方面可以使金融市場規模擴大,金融主體多樣化,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有效規避金融風險,提高外匯儲備收益,另一方面則提升國家產業發展水平。在產業發展高級階段,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產業升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在市場上更易被接受,此時需要有更為發達的金融市場。
東亞國家和地區在高額外匯儲備基礎上,積極推動東亞主權財富基金發展,有助于吸收亞洲各經濟體的大量外匯儲備,防止大量資金在投向美國和歐洲市場后回流。并將本地區的儲蓄在該地區內使用,促進本地區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完善整個生產鏈。而我國通過主權財富基金在東亞國家的發展,可以逐步減持美元外匯儲備,有助于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有助于提高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
基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產業內部升級,即從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業鏈條環節向上下游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鏈環節拓展的關鍵因素,是提高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對東亞而言,加速發展經濟的時代即將過去,將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為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提高產業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主權財富基金在技術創新與知識普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核心成果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大量實驗與失敗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投資資金面臨巨大風險,成本昂貴。在這種投資外部性很大的情況下,私人資本通常不愿涉足該類項目投資,而主權財富基金作為國家資本的一部分,積極參與扶持技術創新項目,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增加國家未來整體競爭力,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加速東亞金融中心建設,促使東亞金融市場穩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穩定美元匯率,避免東亞外匯儲備國家和地區財富縮水。亞洲尤其是東亞各國持有的美元儲備到2012年10月底已超過5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70%以上。長期來看,這種儲備分配格局為亞洲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考慮到東亞各國間的地緣關系,有必要加強東亞金融市場一體化建設。對人民幣來說,主權財富基金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使人民幣擴大流通范圍。這對我國經濟、東亞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是一個重要的穩定力量,補上人民幣匯率機制的“短板”。
二是通過建立主權財富基金,有利于東亞區域性的貨幣合作和貨幣危機處理機制發揮作用。從而可減少一國持有外匯儲備的必要性,也使得任何建立在單邊基礎上的國際收支調節成為“歷史”。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鐵嶺市中心支行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