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與使用紙幣的國家,宋代紙幣的發行,有著世界性的意義。然而,宋代紙幣本身卻帶有某種不成熟因素,其發行本身就帶有統治者的主觀目的,加之忽視紙幣流通的原則,導致其發行中出現各種問題,引起南宋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關鍵詞: 宋代紙幣 交子 不成熟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與使用紙幣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交子”的產生。北宋紙幣的產生,“比美洲早五個世紀,比歐洲早六個世紀”。[1]這一種貨幣流通的較高形態,表明了當時我國在貨幣領域的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其產生與發行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最初交子產生于四川,是由于當時流通鐵錢重且不便攜帶而由富商們發起的一場貨幣改革。這種未受官方認證的交子稱為私交子。后出現了經由官方認證,強制發行的官交子,并開始引進其他地區。到了南宋中后期,紙幣開始向全國推行,成為主要通貨貨幣。
宋代紙幣得以發行,得益于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商業信用的發展。紙幣具有輕便、便于攜帶的優點,商人攜帶紙幣去做生意,可以免除途中運輸貨幣之苦,對于宋代商品交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然而這種積極作用并沒有持續多久,宋代的貨幣制度很快便走向混亂。各種貨幣形態混用,紙幣的大量貶值、偽造,等等,導致了宋代后期經濟混亂、社會動蕩的局面。這些問題的出現,體現出宋代紙幣的不成熟性。
為何說宋代的紙幣帶有不成熟及不穩定因素呢?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紙幣是一種單純的價值符號,是一定社會商品交換發展到較高級程度時的產物。宋代紙幣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宋代繁華的商品經濟。然而,對于宋代紙幣的信用度是否足夠維持宋代商品經濟的穩定,值得商榷。
“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于唐之飛錢”。[2]交子作為北宋最早出現的紙幣幣種,其來源可追溯至唐朝的“飛錢”。“飛錢”主要是一種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商業匯兌制度,而宋代的紙幣最先也是借鑒了“飛錢”的這種形式,它也需建立在一定的信用基礎上,其發行與流通才能有所保證。
商品交換總是從低級向高級轉換發展的。最初人們只知道以物易物,后來逐漸發明了例如貝、皮、金屬塊之類的交換媒介,接著又慢慢出現了金屬鑄幣,而最后隨著商品信用關系的擴大,金屬鑄幣慢慢從足值貨幣向符號貨幣轉換,最終被信用貨幣所取代。這一規律顯然是現今人們根據以往歷史發展規律而總結出來的貨幣演變史。然而,從這一規律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出宋代紙幣自其誕生之日起的“軟肋”。
宋代貨幣發展并未經歷過金屬貨幣從賤金屬到貴金屬完全轉化的過程。宋代流行銅鐵錢,這兩種金屬都屬于賤金屬,其本身價值低,重量重,作為貨幣而言事實上并不是良好的流通手段,特別是在四川地區流行的鐵錢,其價值更低,信用度更差。從現今人們總結的貨幣規律而言,貴金屬取代賤金屬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是貨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對宋代而言,“貴金屬白銀在宋代僅僅部分地貨幣化,剛開始它排擠賤金屬貨幣銅錢的過程,離貴金屬在流通過程中的‘符號化’顯然還有很大距離”。[3]宋代白銀的使用范圍雖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有所擴大,但是它始終未能取代銅鐵錢成為信用度高的流通貨幣。宋人針對“錢荒”,以及銅鐵錢笨重不便攜帶的具體情況,運用紙幣來解決這一困難,紙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然而,商品交換尚未發展到適合高度的宋代社會根本不適合紙幣這種具有更高要求的信用貨幣。紙幣本身并無價值,宋朝人仍不能很好地消化紙幣作為信用貨幣這一觀點,因此,南宋在其紙幣發行的后期,出現了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等社會動蕩。紙幣這一“先天不足”的產物,并不能促進宋代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發行一定程度上還造成了宋代的經濟動蕩。
宋代紙幣的不成熟,其中一個方面表現就在于此。它只是一種替代性的通貨貨幣,實質上未能發揮出紙幣本身信用符號貨幣的特質,仍被宋朝尚未高度發展的信用度所束縛著,勉強發行必有弊端。它是與宋代社會現實協調下的產物,“有其形卻無其神”,從而導致了諸多問題。這便是宋代紙幣不成熟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
宋代紙幣的不成熟性,除了體現在其信用度不足,我們也不能忽略宋代統治者發行紙幣的目的及用心。
宋代最早的紙幣出現是四川的交子,其出現原因在上文已有解釋,主要是因為鐵錢重,不利于進行商業貿易。然而南宋紙幣在全國的推廣,則是與“錢荒”有關。
宋代“錢荒”的原因,歸納之有三,一為而宋代的銅礦開采能力不足,其所制主要流通貨幣銅幣遠不能滿足經濟的需要。二與其發達的對外貿易有關,宋代與周邊遼、金、西夏、高麗、日本及南洋諸國有著頻繁緊密的貿易關系,北宋的銅錢源源不斷地流入周邊國家,從而加劇了錢荒三則是巨大的軍費開支。[4]事實上在宋朝早年統治者曾制定大量發展鑄錢業的決定,這一決定,“固然有為日益繁榮發展的商品教化提供較充足的通貨供應的目的,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動機乃是為了不斷增加財政收入”。[5]然而自南宋起,銅產量下降,鑄錢從盈利變成嚴重虧損,國家的財政收入受到影響,因此,推行制作成本低廉的紙幣便成為宋代統治者的不二選擇。
在宋代印刷技術發達的情況下發行紙幣很容易。銅產量不足,鑄錢虧本,發行紙幣無疑可節約成本,從而減少財政支出;在與金朝統治區相鄰的地區發行紙幣,則是人為地劃出隔離帶,防止銅錢外流;發行紙幣也可解決一直困擾統治者的軍費問題。所有問題通過發行紙幣一次性通通解決,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這種通過統治者主觀意愿強制發行的紙幣,事實上并不能發揮其所應具有的作用。宋代統治者僅僅是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而發行紙幣,沒有利用紙幣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與優勢。宋代出現了幾種紙幣,都是規定在某個區域內特定發行的,如“湖會”、“淮交”等。紙幣本身最大的特點便是輕便致遠,適用于遠距離的金融貿易,而宋代統治者則是硬生生地將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系切斷,使紙幣局限在各地方區域內流通,這樣便不能發揮紙幣本身的優勢。更為嚴重的是,宋代統治者企圖用發行紙幣來解決財政上的困難。剛開始南宋政府對于發行紙幣還是有一套規章制度,其前期發行也趨于穩定,但到后期,隨著軍費問題等問題的越發嚴重,南宋發行的紙幣越來越多,“從南宋前期到后期,其紙幣的發行量幾乎增加了30多倍,紙幣越發越多,無法控制”。[6]紙幣成為政府救急的一種舉措,他們印出源源不絕的紙幣,企圖通過發行紙幣轉嫁財政危機。紙幣的大量發行卻導致了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引發了通貨膨脹,社會上出現了排斥紙幣、拒收紙幣的現象,進而引發了社會的動蕩不安,普通民眾生活在混亂不堪的金融環境中。
綜上所述,宋代紙幣的發行,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統治者為了實現其自身的統治需求而強制推行的一種貨幣政策。發行紙幣只是為了解決銅產量不足而導致的“錢荒”,其本質只是為了尋找用來替代銅錢而有成本低廉的貨幣。這種建立在政府主觀強制性上的貨幣,事實上并不能夠發揮出它本身的優勢而特長,它只是被用來處理問題的一種工具,并沒有發揮出其本身的最大價值。
三
宋代紙幣的不成熟,還表現為其后期監管不力。在最初,宋代統治者對于紙幣的發行還是較為謹慎的,從上至下發行環節規范,“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7]發行總量也有規定,“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8]此外,在每印發一界紙幣,都會準備一定的準備金,從而保證貨幣能進行自由兌換。若是宋政府能夠保證其公信力,保證不濫發,便不會引起人們對紙幣的不信任,紙幣便不會貶值。然而,宋政府卻出于加強自身統治的目的,不顧之前所制定的監管流通法制,濫發紙幣。“天圣以來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緡為額。……(熙寧)五年,交子二十界之數。交子之有兩界自此始。……及更界年,新交子一乃當舊者之四,故更張之。……大觀中,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至引一緡當錢十數”。[9]從史料中我們可看出到后期紙幣發行的混亂場面。不固定每界的發行數量,超額大量發行,市面上同時流通不同界的紙幣;紙幣貶值,原本價值一千多緡的錢貶值只能當十幾個錢用。由此可見,發行紙幣后期的南宋其經濟狀況是多么混亂的一種狀態。政府失信,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這一切都是紙幣流通中的無序、監管不力造成的,也是宋代紙幣發行的一個不成熟的體現。
四、結語
我國是最早發明與使用紙幣的國家,從這一層面來說,我們對紙幣的評價是較為積極的,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宋代紙幣的不成熟性。
紙幣是一種對商品經濟發展較高的一種信用貨幣,它本身并無價值,它的發行依賴于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相信政府,紙幣才能夠長期、穩定地發行下去。然而,結合宋代的整個政治經濟狀況,雖然其商品交換水平有所發展,但是仍未到達可以發行紙幣這種對信用度要求較高的貨幣的水平上。宋代紙幣的發行,更多的是出于統治者的用心,即針對“錢荒”的狀況尋找出一種能夠代替金屬貨幣的成本更低的貨幣形態。政府對紙幣本身性質認識不足,不能利用其本身的特點與長處,反而以主觀意愿隨意發行,最終導致了紙幣的大幅貶值,引起了社會動蕩。這也表明,宋代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仍未能消化紙幣這種較高形態的貨幣形態,宋代的紙幣作為以國家統治者意愿為主強制發行的貨幣形態,其本身便先天不足,其不成熟性,也便體現出來了。
參考文獻:
[1]駱倫良.兩宋紙幣的產生及其對現代貨幣發展的啟示.廣西金融研究,2005,增刊二.
[2]脫脫.宋史(卷一百八十一)·“食貨下三·會子”.
[3]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價值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3).
[4]尚琤.簡議宋代紙幣流通及其監管體制.學術論叢,2009,(13).
[5]李曉.宋代工商業經濟與政府干預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206.
[6]漆文端.南宋時期的紙幣與通貨膨脹.武漢文博,2006,(01).
[7]同[3].
[8]同[3].
[9]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二·歷代錢幣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