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要求面向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各個方面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中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為此,語文教師為弘揚民族文化,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將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沃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可以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探索。
一、激發興趣,引導創新。
興趣,是人類發展思維的一種強大的動力,是創造才能的基礎,更是學習的內驅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牛頓如果沒有對蘋果落地產生興趣而不懈探索,他能創立“萬有引力”的學說嗎?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做物理實驗,三天三夜待在實驗室,守在儀器旁,是因為他對探索物質世界的秘密有極大的興趣。這就是興趣對人們的強烈的推動力。正如此,培養學生的興趣更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起點,是學生學習成功的起點。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信心增強,而且效率高,收獲大。使學生沉浸在思維活躍的氛圍中,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的的樂趣,挖掘教材中的誘導因素。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欲望,濃厚學習的興趣。
中學語文課文的文章文筆清暢,文質優酣。或情深意長,或粗狂豪爽,或含蓄明暢,或悲愴壯烈,或幻古想今。在課堂教學中,這些課文可通過朗讀、錄音放讀、圖像顯示等各種方式來創設文章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或作品主人公)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從而使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寫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品之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積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如《濟南的冬天》第二自然段中,我先用美讀示范,讓學生受到感染,后讓學生輕聲讀→放聲讀→自我欣賞讀,這樣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了解了作品所描繪的濟南冬天的美麗,然后再以導語激趣、活動激趣等方式,使學生領會了文章作者之所以描繪一幅色彩斑斕的濟南的冬天的溫暖、舒適秀麗的景色,是為了表達作者對濟南的無比熱愛,從而抒發了作者真摯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教師應認真挖掘教材中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的因素,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需要而靈活運用,引發學生的興趣。只有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線”,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聯系學生實際,培養實踐及創新能力。
所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即“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準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應把教學與現實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學習。在教學《看云視天氣》一文前,我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知識,結合本地的天氣情況,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觀察角度,選擇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天空的云彩,從而判斷天氣變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實踐基礎上才能激發出想象力,才能有新的發現、創造,在語文教學中,同樣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點燃創造的火花。創造離不開想象,想象來源于實踐,實踐是基礎,想象是跨越,創造是騰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聯系實際,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善于想象,敢于創新的訓練。如在教學《小桔燈》一文時,讓學生結合課文聯系自己的童年、鄰居小伙伴的童年進行對比“說話”訓練。這樣的聯系實際的訓練,能喚起學生的想象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突破和飛躍,在符合現實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三、積極評價,激勵創新。
從中學生的生理發展看,這個階段的學生自我表現欲、成功欲、得到他人認可欲較強。學生在學習中也同樣如此。他們需要體驗成功感,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認可。因此,為滿足學生的欲望感,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等素質方面做出快速評估,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成功、不足作出自我評價,相互評鑒活動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富有創新性的見解,給予熱情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某些所謂“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見解,也應該加以重視、肯定、保護。因為這些見解本身就是創新的體現,故而,對學生的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重視,這既是對教師教學思路的啟發,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肯定評價、贊揚、鼓勵,會像一股股暖流浸入學生的心扉,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一次又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對促進學生創新知識、創新精神、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這樣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必然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方法,結合學生實際,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的教育、培養,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及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