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討了在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內容,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與教育,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自古以來就是每一位教師的天職。如何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呢?這是每位教師終身奮斗并為之實踐的永恒課題。小學生就像一張沒有任何圖案的白紙那樣的簡單,像清晨還沒留下任何腳印的皚皚白雪那般的純潔。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日常授課內容中,逐步引導學生朝著正解的方向前行,培養出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生。這也是素質教育賦予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一、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德育教育應該如何開展
1.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有著富饒的土地,壯美的山川,豐富的寶藏和廣博的各類資源,并且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一群勤勞勇敢、善良純樸的人們,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顆明珠。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上《西湖》描繪了西湖全景、遠山和湖面美麗的景色、小洲,月光下的西湖又別有一番景象,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長城和運河》中萬里長城創造了不朽的奇跡,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它們都是我們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締造的傳奇。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而感到無比驕傲,從而更加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每當奏響國歌時,每當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這種愛國主義精神都在學生們的胸中蕩漾。
2.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
一個人的品德是后天塑造出來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沒有好壞之分,隨著后天成長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他們的品德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所以,德育教育必須從小抓起。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肩上的任務很重,一方面要傳授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如蘇教版五年級上《滴水穿石的啟示》,它通過水滴石穿這樣一個簡單的現象,說明了只有認準目標、持之以恒,才能獲得最終成功的道理。我在教學過程中收集了一些名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功的故事。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19年最終成就霸業;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不要遇到困難就退縮,而要迎難而上,克服艱難險阻,堅持不懈,最終必能鐵杵磨成針。
3.培養刻苦鉆研的精神
在平時學習中會遇到許多這樣那樣的困難,要克服困難,刻苦鉆研科學文化知識,舉一反三,在追求知識和真理過程中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勤動手,多動腦,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照讀。條件再難,也要創造條件去讀書學習。今天的學生們有這樣好的條件,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呢?這個年齡段對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蘇教版三年級下《海底世界》,讓學生們認識海底動物,并掌握它們的活動特點,在此過程中充分激發了學生們對于海底生物研究的興趣并培養了觀察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五年級上《天火之謎》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揭開了自然界雷暴之謎,利用放電原理發明了避雷針;《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指出大自然是本神奇而又美妙的書,在描繪大自然絢麗多姿景色的同時,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號召學生們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大自然的奧秘,激發了學生們的刻苦鉆研的興趣,并堅定了鉆研的信念。
4.培養孝順的品德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個古代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至今仍受用。但現在家庭的獨生子女,在家里大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一向我行我素,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爺爺、奶奶、父母都是他們的傭人,何來孝順可言。蘇教版三年級上《孟母教子》中孟母不像有的家長一味地嘮叨,或是用粗魯的家暴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事實讓孟子明白了學習要戒驕戒躁,不斷磨煉,只有謙虛謹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斷進步的道理。所以孟子的成功與孟母的用心良苦密不可分。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像孟母一樣望子成龍呢,我們應該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應該幫父母哪怕遞一杯水,說句“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之類的話,都能讓父母感到無比欣慰。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孝順長輩,只有從小確立了這個思想,將來長大了,才會去贍養父母長輩。
二、生活中通過身邊的英雄事跡去感化教育
最近一段時間,出現了不少思想品德高尚的平民英雄,像“最美司機”吳斌肝臟破裂及肋骨多處骨折,肺、腸挫傷,危急關頭,他強忍劇痛,換擋剎車將車緩緩停好,拉上手剎、開啟雙跳燈,以一名職業駕駛員的高度敬業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措施,確保了24名旅客安然無恙,而他卻因傷勢過重去世;“挺舉哥”為救懸掛在4樓陽臺女童,徒手爬上3樓防盜窗,足足將女童托舉了十余分鐘,經過眾街坊合力營救,女童最終得救;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等等,都是我們身邊最平凡而普通的人,卻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這些事告訴我們社會上還是好人多,讓我們無數次地感動,并以他們為榜樣,是德育教育的典型例子。讓學生們覺得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更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像蘇教版二年級上《大禹治水》,講述了大禹為了廣大百姓的安危,舍小家顧大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優秀品質。用它去教育和感化小學生們,從現在開始培養,日后定能夠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德育教育應該得到重視,因為我們提倡培養出“四有新人”,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點滴滲透德育教育,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挖掘好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從小學生抓起,把德育教育貫穿到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加以正確引導,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把培養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作為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建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1,(32).
[2]李祝岑.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1,(68).
[3]孫福娟.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