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導語設計的好壞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只有設計好導語,才能為新授設下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更好地進行教學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導語設計更為重要,作者提出采取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法、創設情境法、談話導入法、媒體介入法、新舊結合等方法進行導語設計,從而達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導語設計 設計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首歌曲有一個好聽的前奏,能讓人有繼續聽下去的愿望,一個好的“序幕”能激起觀眾將戲劇看完的興趣,而一個好的課堂導語,也是教師們能上好一節課的起點。語文課堂教學不同于講評書、說相聲,它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活動。課前導語的質量,往往會直接影響整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效果。40分鐘,分秒必爭,重點、難點突出,段落清楚,層層緊扣,上下銜接,任務明確。為此,課堂導語要加強目的性,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要符合總的教學目的,體現教學意圖,注意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切忌花樣翻新、洋洋灑灑、離題萬里。教育家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課前導語起著醞釀情緒、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和創設情境的作用。我總結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現將小學語文新課導語的幾種形式總結如下。
1.故布疑云,設置懸念
這種導課方式是教師導課時使用最普遍的一種導課形式,即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巧妙地設置與文章中心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相應的知識。例如講《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三個問題:“這個中國孩子發出了怎樣的呼聲?”“他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呼聲?”“孩子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前兩個問題學生們很容易回答,而第三個問題則需要對課文分析之后才能得到答案,這樣學生就被這三個由淺入深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帶入到課文學習中。這樣,抓住課文重點造成懸念,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激起學生急于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揭示答案的過程當然需要教師的指點,但更重要的是必須靠學生自己去探索。在疑問導入的過程中應注意的是,問題的設置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符,要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切不可淺嘗輒止,生搬硬套。
2.創設情境,切身體會
課堂情境主要指課堂的教學氣氛、基調,它是由師生的情緒、精神狀態等心理因素構成的。導語,往往是飽含感情、形象生動的語言,為課堂定下基調,營造氣氛。一堂課的導語究竟采取哪種基調,哪種感情色彩,必須與教材的基本情調相一致。以導語創設課堂情境的作用,是由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愉悅的內容;在莊重、肅穆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思想境界高尚、充滿思辨色彩的內容;在悲痛、沉郁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懷念烈士、繼承遺志的內容;在高漲、昂揚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種富有戰斗精神的內容,等等。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美的寫景及對學生們有很強的情感教育意義的文章。在對此類文章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親身去體會,與作者共同感受,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如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我們居住在一座座獨立的農家小院中,每天都感受田園生活的獨特風光,鄉村風光是那樣自然親切、優美恬靜。但今天我們要跟隨作者去感受與我們這兒不同的《鄉下人家》。”本課導語用優美的語句去感染學生,喚起他們對鄉村風光的無限喜愛之情。
3.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這種形式的導語具有開門見山、直接揭示主題的優勢,并以此來確定本堂課的任務。如《小英雄雨來》這節課,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章。它講述的是根據地的小英雄雨來機智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者斗爭的故事。”這樣學生就可以直接了解本課的中心及學習方向。這種形式的導語,必須建立在教師必須建立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上,它直接規范了教師與學生的學習行為。
4.媒體導入,直觀形象
此法是很多教師最喜歡的導課形式。它最能使學生一開始就入情入境。其中,音頻與視頻的結合是最理想的選擇,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和理智,喚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就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發揮20%-30%。導入時,就是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愉悅地學習。如在教授《秋天的雨》時,可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及有關秋雨的圖片;在講授古詩《獨坐敬亭山》時,可以讓學生觀看敬亭山風光視頻,以感悟作者對敬亭山的喜愛之情。這種導課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新舊結合,形成體系
“新舊結合”就是教師在備課時通過認真研究新舊語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已學的知識來引出新的知識,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時,有這樣一則導語:上學期,我們學過了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文章叫《竊讀記》,該書介紹了一位小女孩,為了讀到自己心愛的書籍,而歷盡艱辛、還要遭受別人白眼的故事。但林海音最著名的作品莫過于她的《城南舊事》,里面記述了她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她為小說《城南舊事》所寫的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在“溫故”時,不僅可以由老師歸納概括,還可以由學生直接參與陳述,從而得出結論。“新舊結合”式導語,對老師的自身素質要求很高,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才能取得掌控全局的效果。
教無定法,新課導語也遠不止如此,要想每節課都有一個吸引人的導語,它需要教師在上每一節課之前都認真備課、因課而異、貼近主題、適應學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對知識的傳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