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怕寫,老師怕教,三年級一開始寫作文,就好像面對一個關卡,心里忐忑不安。如果老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將嚴重影響學生對作文的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開始習作訓練呢?我的做法如下。
1.寫“悄悄話”
我采取讓學生和老師說“悄悄話”的形式,引導學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沒有什么條條框框。這樣,學生就可以無拘無束地去寫,表達藏在自己心里的思想。由于是“悄悄地”,帶著神秘色彩,學生興趣很濃,都樂意把自己的秘密悄悄地用筆告訴老師。例如:有的學生把班里出現的好人好事、存在的問題對班干部的意見悄悄告訴老師;有的學生之間發生了矛盾,挨了罵,心里不服氣,讓老師評評理;還有的學生把家庭暴力給自己帶來的苦惱告訴老師。老師再根據學生作文所反映的情況,相應給予處理和開導。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覺得寫作文就是說自己的心里話,既有用又不那么可怕、那么難,恐懼心理自然就消失了,寫作的膽子也大了,于是由厭寫、怕寫轉為樂寫。
2.游戲作文模式
游戲內容廣泛,師生合編或獨創均可,教師在作文課前用十分鐘時間有選擇性地引導學生做一些游戲,游戲結束,教師可先讓學生口頭描述這場游戲,然后用文字來描寫這場游戲,作文前教師對本次作文略加指導和要求。
游戲作文: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感受深,而且學生普遍感覺到“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游戲作文的核心是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一舉打破以往很多小學生“無話可說,閉門造車,無從下筆,內容空洞”的僵局,亦可解除很多老師只給小學生一個作文題目就命令小學生寫作文造成的尷尬局面。
3.故事作文模式
師生在作文課上有選擇性地講述一個故事,然后讓小學生來寫這個故事,故事允許學生加以發揮和改編。小學生大多喜歡這樣的模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間故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現代故事,層出不窮。讓學生講故事,聽故事,談故事,寫故事,評故事,學生會在民間故事中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受到啟發和教育;現代故事可讓學生針砭時弊,樹立參與社會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在作文過程中,學生還會提高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
4.讀寫結合模式
廣東省特級教師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模式就頗具特色。他主張讀為基礎,從讀學寫,寫中促讀,突出重點,多讀多寫,把著力點放在學生的讀寫訓練上,做到有的、有序、有點、有法,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讀寫結合模式可以用“四有”來概括:(1)有的——雜中求精,打好基礎;(2)有序——亂中求序,分步訓練;(3)有點——華中求實,突出重點;(4)有法——死是求活,交給規律。具體到作文法,有四個要點:其一,四想:(1)想一想文章的中心;(2)想一想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3)想一想文章的題目;(4)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謀篇。其二,三擬:(1)擬好題目;(2)擬好提綱;(3)擬好主次。其三,二寫:(1)寫好稿子;(2)謄寫作文。其四,一多:多修改。讀寫結合學習法:(1)從讀學解題,結合作文練審題和擬題;(2)從讀學歸納中心,結合作文學習怎樣表現中心:(3)從讀學怎樣分段和概括段意,結合作文擬寫作提綱;(4)從讀學區別文章主次,結合作文練怎樣安排詳略;(5)從讀學捕捉文章重點段,結合作文練怎樣突出中心;(6)從讀學品評課文,結合作文練自改作文;(7)從讀學作者怎樣觀察事物,結合作文練觀察方法。
5.評價因人而異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有的學生作文“求通”就行,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評價。我們在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發現學生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的不足,要努力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的不足,循序漸進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們評價作文時要用一雙孩子的眼睛,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的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鑒賞能力,而恰恰顯示出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閱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不要吝嗇贊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贊美,讓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學生打開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贊美中,激發對作文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秘面紗,消除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覺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6.積累習作素材
豐盛多彩的生活是每個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敝灰覀冇幸庾R地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察看,就能隨時隨地地獲取豐盛的習作素材。由于察看是習作的基礎,因此我有意識地領著學生走進大自然,領導學生察看千變萬化的事物,春天到了,我引導學生留意校園、田野的一草一木;夏天到了,我利用假日帶領學生擁抱自然,感受夏天的豐盛多彩;秋天,組織學生到田野里去觀看農民伯伯收割的場景,讓他們分享豐收的喜悅;冬天,讓學生置身于粉妝玉砌的世界,縱情享受童年的歡樂……同時,要求學生及時將心中的所思所想以日記的情式記錄下來,通過長期的積聚,學生的腦中裝滿了故事,積聚了豐盛的習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