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感到頭疼的。而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又是小學生語文水平及綜合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樣也反映著教師語文教學水平的高低。
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呢?學生自身是一個重要因素,對初學寫作的小學生來說,關鍵在于老師的正確引導,有了老師的正確引導,經歷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幫助小學生豐富寫作內容,逐步開闊學生眼界,活躍小學生的思想,有步驟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的作文能力就不難提高。
1.根據小學生的情況讓他們學習寫作文,逐步提高。
小學階段,是初學寫作階段,按要求小學生只要會寫簡短的記敘文和常用的簡單應用文就可以了。而小學三、四年級只是要求學生寫一段話或三四百字小短文;到小學五、六年級才讓學生寫五、六百字的記敘文,一些常用的便條、通知等。作文要求也較低,主要是敘事完整、語句通順、有內容、思想健康、不寫錯別字。
教學中,特別注意孩子的興趣和實際接受能力,絕不要貪多求快,一口吃個大胖子,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小學生剛接觸作文,一開始感到特別難,這時候要消除小學生的畏難心理,先培養他們學寫一段話。比如說看圖寫話,讓小學生看著圖,逐個用口語先說一遍,然后再讓他們逐一在筆記本上寫出來,這時候,小學生再寫起來會有的放矢,也就是下筆有言。在平常,教師應緊緊把握小學生的心理,他們平常喜歡干什么,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妨按學生的愛好去設計題目,設個圈套,讓小學生往里面鉆,讓他們把喜歡的、喜愛干的事落實在作文本上,這樣使學生們不但有話可寫,還樂意寫,逐漸提高作文興趣。
2.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
觀察是寫作的必由之路,但也要講究方法,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2.1方位觀察法
對于要觀察的事物,可以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左到右,從外到里地進行觀察。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對雙龍洞的外洞、內洞及洞口的有順序的觀察和描寫,使讀者一目了然,如同跟隨作者暢游一番。
2.2時間觀察法
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時間先后次序對事物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例如《第一場雪》這篇散文。寫雪景又分:雪前——雪中——雪后,寫雪前,分別從清早、中午、黃昏寫出大雪降臨之前的氣候變化;寫雪中,從白天寫到夜晚,描寫大雪紛飛的景象;雪后的景象,作者由面到點,由景到人,細膩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麗景色。文中用了大量的時間名詞:“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黃昏”、“下午”按照時間順序精細地描寫了雪前、雪中和雪后,表達了作者對雪的贊美及對人民的祝福。
2.3空間觀察法
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遠,也可以由遠及近地進行觀察。例如文章《老屋情思》中有一段這樣寫道:黃昏時分,農家小院升起的裊裊炊煙,晚風中,合著麥秸草香飄繞在青色的天空,幾只飛鳥在暮靄中穿梭,即將告別一天的行程,找尋歇息的歸宿。我駐足城市的邊緣,心靈的目光追隨徐徐炊煙舞過浩渺的天,飛進記憶的河,掬一把清水,掌心飄然佇立沖破老屋的鮮活的影子,那是我生命的岸!一點點甘洌,一點點感動,一點點憂傷……作者從空中炊煙、飛鳥寫到地上的我,再寫到河水,自然回憶到了老屋。可謂感情濃厚,觀察細膩,空間轉換巧妙。
3.加強想象能力訓練。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想象能力的訓練。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前進,并且使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創造力的翅膀,一切創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想象。《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運用聯想和想象,寫想象中的事物,學寫“想象作文”。學生想象力豐富,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也會隨之增強。通過作文,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如《二十年后的××××》、《假如我是××××》、續寫《××××》等。另外,從兒童詩、神話故事等入手,指導學生大膽創新,自由抒發情感。寫作時想象能力豐富,自然也會與眾不同,從而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在指導學生想象時,注意對學生進行想象的方向性、豐富性、求異性的培養,鼓勵他們放膽想象,標新立異,從而打開學生思路,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學生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4.引導學生學會描繪事物的特點,樂于寫作。
課標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觀察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力求創意的表達。我針對農村學生想象力較差,在習作教學中采用提示過渡的訓練方法,如在指導學生寫《茶壺》的習作中,我指出“大水缸”、“笑口常開彌勒佛的便便肚子”、“小氈帽”等詞句,引導學生去找描寫茶壺的哪個部位最合適,降低難度,使學生領悟到運用把觀察到的和想象結合起來寫的表達方法,能把事物的特點描繪得更具體、更形象。
由于農村的方言與書面語之間表達方式的差異,學生在習作中常常用方言來表達,導致言不達意、病句多,甚至鬧出笑話。我把字、詞、句的訓練當做習作的重點來抓,講清方言與書面語言之間表達方式的差異,如“鴨母”與“母鴨”、“人客”與“客人”等,句子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如“多吃些母鴨能滋補身體,可以常吃”而方言卻是“鴨母吃人很補,可以多吃”。我還把一些較典型的方言與書面語之間表達方式區別的詞、句列出來,分期出在黑板報上,讓學生在習作中逐步學會用準確的詞、句來表情達意,達到提高習作能力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