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從兩方面(一)建立適當的代數模型;(二)建立幾何模型(或函數圖像)揭示了數形結合思想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 數形結合思想 初中數學 代數模型 幾何模型
在初中學段,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于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如果能將數與形巧妙地結合起來,有效地相互轉化,一些看似無法入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建立適當的代數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數模型)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難點是如何根據題意尋找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要突破這一難點,往往就要根據題意畫出相應的示意圖.這里隱含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例如,在初一教學中,在行程問題方面,作為老師,我們應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依據題意畫出相應的示意圖,才能幫助初一學生迅速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從而突破難點.
例:一小船由A港到B港順流需行6小時,由B港到A港逆流需行8小時.一天小船從早晨6點由A港出發順流行到B港時,發現一救生圈在途中掉落在水中,立刻返回,1小時后找到救生圈,問:(1)若小船按水流速度由A港漂流到B港需要多少小時?(2)救生圈是在何時掉入水中的?
解此類應用題多采用圖示法,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和具體性,引導學生從圖形上發現數量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學生掌握了這一思想要比掌握一個公式或一種具體方法更有價值,對解決問題更具有指導意義.
2.新人教版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教學時,為了加深初一學生對不等式解集的理解,結合數軸表示解集很直觀.
教師要適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直觀地表示出來,使學生形象地看到,不等式有無數個解,其中蘊藏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3.函數及其圖像內容突顯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教學時注重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滲透,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二次函數的應用時,設計這樣的問題:
例:桃河公園要建造圓形噴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處安裝一個柱子OA,O恰在水面中心,OA=1.25m.由柱子頂端A處的噴頭向外噴水,水流在各個方向沿形狀相同的拋物線落下,為使水流形狀較為漂亮,要求設計成水流在離OA距離為1m處達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
B6X8ikkvTcEunLnchHt1tw==(1)如果不計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徑至少要多少m,才能使噴出的水流不致落到池外?
(2)若水流噴出的拋物線形狀與(1)相同,水池的半徑為3.5m,要使水流不落到池外,此時水流的最大高度應達到多少m(精確到0.1m)?
根據此實際問題中數量變化關系的圖像特征,用相關的二次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安排學生活動:(1)分析實際問題中的量,分清常量、變量及變量的變化范圍;(2)探索量與量之間的關系,變量的變化規律,確定函數關系;(3)根據函數關系式,求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4)考查所得到的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否符合實際問題的意義,明晰結論.引導學生從探索具體問題中的函數關系的經歷中,體驗將實際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體會二次函數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有效的數學模型,進而獲得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技能,感受數學的價值.
二、建立幾何模型(或函數圖像)
例1:A、B兩地相距150千米,甲、乙兩人騎自行車分別從A、B兩地相向而行.假設他們都保持勻速行駛,則他們各自到A地的距離s(千米)都是騎車時間t(時)的一次函數.1時后乙距A地120千米,2時后甲距A地40千米.問:經過多長時間兩人相遇?
分析:可以分別作出兩人s與t之間的關系圖像,找出交點的橫坐標即可.
例2:已知二次函數y=ax+bx+c的圖像的頂點坐標為(0,2),且ac=1.
(1)若該函數的圖像經過點(-1,-1).
①求使y<0成立的x的取值范圍.
②若圓心在該函數的圖像上的圓與x軸、y軸都相切,求圓心的坐標.
(2)經過A(0,p)的直線與該函數的圖像相交于M,N兩點,過M,N作x軸的垂線,垂足分別為M,N,設△MAM,△AMN,△ANN的面積分別為s,s,s,是否存在m,使得對任意實數p≠0都有s=mss成立,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不少同學一看如此多的文字且語言抽象,還沒有圖形,就放棄了,其實在分析此類問題時,應該將抽象的語言結合條件畫出圖形(不一定很標準),然后結合圖形觀察出(1)①使y<0成立的x的取值范圍.②更是如此,再求得的拋物線上盡量多畫些圓,最終從你的圓中找到與x軸、y軸都相切的條件.(2)重新構造拋物線,畫出草圖,標出s,s,s,畫出經過A(0,p)的直線,表示出s,s,s,即可求解.
利用現有教材,教學中著意滲透并力求幫助學生掌握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在初中學段,做到“數”與“形”結合,相互滲透,把代數式的精確刻畫與幾何圖形的直觀描述相結合,使代數問題、幾何問題相互轉化,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相信會使學生在認識層次上得到極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
[2]初中生學習方法與能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