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通過作業,達到評價教學過程、檢查教學效果的目的,并為調節控制教學過程提供信息。學生通過作業,從中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探究,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積淀深厚的底蘊。
一、作業要適量
美國教學問題專家哈里斯·庫柏的研究表明:作業在改進學生的學習技能、發展學生的自導性和責任心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視質的作業負面效果更明顯,危害更大,它會壓垮學生,并使他們感到厭煩,沒時間去從事更為主動的追求,并導致學生為按時完成作業而作弊或抄襲。當前,各類學習輔導材料鋪天蓋地且良莠不齊,很多資料又是大同小異,如果教師不加篩選地、隨意地、盲目地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嚴格執行《課程標準》的有關規定。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教師應進行認真篩選,考慮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利于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挑選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力求少而精,力爭讓學生的作業能夠“以一當十,舉一反三”,做到質高而量精。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鍛煉他們的能力。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效果,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
二、作業內容要關注差異,讓學生“能做”
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力有很大的差異,為滿足學生個性需要和發展、激發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作業應該分層設計:(1)對同一問題盡可能多角度設問。設問的梯度由易到難,使學生踏著階梯一步一步探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嘗試,深層次認識問題的本質,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思維的深刻性。(2)設計階梯形題組。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知識、方法、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使思考坡度循序漸進。精選不同層次的題目,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編成題組:“必做題”、“選做題”、“附加題”。這樣做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作業可做。后進生緩解了心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優等生提高了探究能力,獲得了成功感。
三、作業形式要靈活多樣,讓學生“樂做”
隨著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創新意識已深入課堂,深入到數學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伴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數學作業的設計也要創新,要以批判的眼光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作業的優點,拋棄其難、繁、偏、舊的弊端,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設計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并且學生樂于接受的數學作業。備課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教材中“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資源,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出發,多思維、多角度、多形式、多層面地設計數學作業。數學教師一定要發現、鼓勵、發展學生的這種需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數學作業生活化,讓學生“想做”
設計作業時,可根據教學的內容及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生活化的作業,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一是生活觀察:觀察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二是生活調查: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五、注重作業與課堂內容的聯系性與拓展性
作業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掌握教材內容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編制并指導學生完成的一種教學活動。因此一份好的作業必須與課堂內容緊密聯系,它應該體現對課堂內容的回顧,每一份優秀的作業中除必須有反映基本概念、基本性質的題目外,也要有知識的延伸與應用,考查學生的運用與拓展能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是“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貫徹“學以致用”的思想。知識的運用與拓展是學生能力提高的具體表現,也是作業有效性的一種體現。因此,我們在具體設計時應加以重視。
六、改進數學作業的評價體系,是提高作業有效性的方法
1.使學生參與作業評價的全過程。數學學科每天都有作業,根據不同的作業性質和教學要求,除了采用傳統批改方式外,我們還嘗試采用各種方式。如,學生自我批改訂正法、教師巡回批改法(課堂作業時采用)、學生互批法、師生共批法(選取幾個典型作業進行投影,師生共評,互相啟發、爭論,真正弄懂錯誤原因及糾正的方法)等。
2.讓作業批改符號更明晰。傳統的作業評改只打“×”“√”,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考慮在教學實踐中研究、設計一套新的評改符號體系,力求使這些符號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出:錯在什么地方,屬于哪一類錯誤;哪些作業屬于優秀而且有創意;作業的書寫是否受到了贊許,等等。這樣就更有利于評價的反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3.把等級制與百分制相結合。每位學生都想完成好作業,都想得優,但是這對學困生來說都有一定難度。為了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我們設想在作業評價中把等級制(優、良、及格等)與百分制有機結合。即用等級制區分作業整潔程度,使學生只要付出心血,就能得到回報,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也用百分制顯示作業正確程度,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兩者緊密結合定能使學生獲益良多。
4.以激勵為評價的根本宗旨。在作業評價中,我們的想法是:要重視用適當的、豐富多彩的評語激勵學生,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針對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適時舉辦面向全體的,多種類型的作業評獎活動,并把優秀作業進行展評、全班傳閱等,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體驗作業的成就感。
總之,對學生的作業布置不應單純靠數量取勝,而應求質變,教師的作業設計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要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普通的作業活動,應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只有這樣,作業才會充滿魅力,學生的靈氣才能得以展現。老師通過作業,達到評價教學過程、檢查教學效果的目的,并為調節控制教學過程提供反饋信息。學生通過作業活動,從中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探究,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積淀深厚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