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介紹了合作學習的背景和研究意義,然后回顧了合作學習的國內外相關研究理論和學習模式,接著從學生、教師和社會環境的角度討論了合作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提高有效性
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課堂中經常出現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是否真正有效?怎樣才能使得這樣的活動更有效?小組合作學習順應了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是合作學習理念的具體體現形式。學生分組活動,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共同實現學習目標。目前,世界各國所研究的合作學習主要就是指這種以生生互動為特征的合作學習。
以生生互動為特征的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頗具創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新的語言學習理論認為,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合作學習的原則,強化小組討論的功能,提倡“同伴合作”精神,用對話方式構建認知框架,完善知識結構。
合作學習在西方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模式。“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在美國,合作學習的方法與策略目前就不下百種,這其中還不包括每一種方法的變式”。在眾多的合作學習方式中,“學生小組學習”、“共同學習法”、“小組調研法”、“結構法”、“綜合教學”、“協作法”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我國合作學習研究的代表人物,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坦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合作學習導論》、《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及《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都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研究以中國的實際為出發點,在合作學習、班級授課和個別學習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國學者王紅余、鄭金洲、馬蘭、高向斌、靳玉樂等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都有自己的研究和界定。
目前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認知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習慣性的,并相對穩定的學習風格”。(二)重視形式而輕視方法,參與機會不等,文化背景差異。(三)對合作學習的認識不足,重視合作形式,輕視合作方法,角色定位不當,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四)考試的反撥作用。目前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現實使得老師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而不是他們的終生全面發展。
我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小組合作進行了實驗,試圖根據發現的問題,與同事及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努力,找到提高高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方法。
參加本次實驗的是江蘇省致遠中學的高一(2)班和(3)班。(2)班52人,是對照班;(3)班53人,是實驗班。從訪談和問卷調查開始實驗,其后為課堂觀察、和同事交流上課與觀察的感受、整理觀察、記錄和進行反思。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獻、課堂觀察、問卷調查、教師訪談等方法,實驗周期是高一英語上學期。
為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要從能力培養開始,采用適當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在實驗過程中,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首先集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利用2—3周的時間讓學生了解作技能有哪些,并體驗到合作技巧的重要性;然后,傳授適當的技巧,并確信學生真正理解了自己所表達的意思;接著督促學生反復練習,讓學生體驗到技巧的有效性;最后提醒學生在其他時間也運用這些技巧,把技巧內化為習慣。(2)開展合作學習前合理分組,即采用異質小組的分組方法。(3)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4)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分工明確。如安排性格開朗的或者是自信的學生充當報告人(reporter)的角色,而讓那些擅長寫作的學生擔任記錄員(recorder),其他學生有的擔任閱讀者(reader),有的擔任計時員或協調者,等等。切記合作學習活動或項目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合作者的通力合作和相互支持。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教學就是人類合作的一種特殊活動形式。但是以往人們對教學合作的認識僅限于師生層面的合作,看不到生生合作、師師合作。研究顯示,合作學習中學生說英語的機會是傳統外語課堂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因為小組活動時幾乎每個成員都可以同時對話。合作學習不僅增加了交互的量,而且顯著提高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質,促進了語言的習得,增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隨著成功機會的增加,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隨之增強,從而增強了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教師穿梭于小組之間,對小組進行指導或提供幫助,有機會跟學生和小組單獨談話,對學生不構成威脅;在輕松的、自如的學習氣氛中,學生愿意并且能夠向老師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們認識到同伴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的小組合作向學生們灌輸了一個社會觀念,即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過人之處,每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的學習資源。
參考文獻:
[1]蔡新虹.高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育探索,2007,(6).
[2]陳琦,劉儒德等.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崔愛國.小組活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科教文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