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德敘事借助于道德故事的講述和師生的對話發掘出隱含在故事背后的教育元素,彌補了傳統思政課教學的不足,讓思政課堂更貼近生活世界,也符合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對于改進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在道德故事的選取、教學設計和教師情感投入上多加研究,不斷完善。
關鍵詞: 高校 思政課教學 道德敘事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不斷地有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觸碰著當今社會的道德底線,我們應當反思傳統的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道德規范的傳遞應該是一個在對話和交流中由受教育者進行自覺判斷的過程,而作為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課教學以前是否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思政課承擔著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重要任務,應當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完善,真正發揮出德育的實效,而道德敘事正是在當前實踐中一種有益的嘗試。
一、道德敘事的含義
道德敘事指的是教育者借助于對特定事件的敘述,發掘出隱含在這些故事和經驗背后的教育元素,比如價值觀念和道德意義,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受教育者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一種教學活動和方法。敘事的形式和題材的選取可以多種多樣,通過這種途徑傳遞更為豐富和鮮活的教學內容。道德敘事通過關注自身或他人的道德經驗的實踐意義,使教育回歸人們的道德生活本身,以此達到教育目的。在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道德敘事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越來越受重視。
二、道德敘事的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
1.彌補了傳統思政課教學的不足
道德規范的傳遞,應當是一個教育雙方平等交流并且受教育者通過自覺判斷形成對其自身的影響,而不是一個通過死記硬背和灌輸與被灌輸實現教學目的的過程,然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仍存在采用灌輸和說教的德育方法,比如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學生往往被動接受并通過考試強制記住關于道德的知識,部分德育課堂變成了形式主義的走過場,可怕的是這已經成為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心態,所以德育課堂變成了一個完成教學任務的知識灌輸和刻板說教的過程,道德敘事作為一種德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意味著思政課堂特別思修課的課堂從呆板的填鴨式灌輸走向鮮活的言傳身教。
2.道德敘事讓思政課堂親近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這個理念同樣適用于思政課的教學,思政課之所以給人“枯燥”“說教”的印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課堂脫離了生活的土壤,學生覺得課本上描述的“近乎完美”的道德標準離自己和身邊的生活很遠,無法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而道德敘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情感的渲染中建構道德認知,德育課堂注入了鮮活的來自生活的真實事例,使思政課堂真正地回歸生活世界,使學生從他人的生活經歷和道德故事中體驗真實的道德情操。傳播道德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情感的渲染和共鳴傳遞和生成。因此,思政課特別是思修課的教育過程最為重要的是形象、理解、感悟進而感動,把道德教育的視野由傳統的知識體系轉向真實的生活世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鮮活的敘事之中,使學生遠離虛幻的道德說教,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體驗他人奉獻精神的價值,并激發自身的道德知覺,不斷地體悟生活世界的意義。
比如在思修課第三章講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時候,我們可以講述媒體上廣泛報道的廣西工學院特困大學生唐勇軍自強不息、勤工求學的故事,引導學生們尤其貧困的大學生正確面對客觀環境中躲不開的各種困難,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苦難中奮起,把苦難當成人生的另一種幸福。在講述過程中,我們要加入自己的情感渲染,承認貧困的家庭條件帶給貧困大學生的不幸和壓力,引起他們的共鳴,進而重點講述唐永軍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并兼濟他人,說明一個意志堅強、勇于進取的人,家境再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對自己夢想的追求和實現,這樣學生們會感同身受,感覺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自己身邊。
3.素質教育要求引入道德敘事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其中就包括綜合的道德修養,并且素質教育要求德育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以學生為本,而相比于僅能夠為應付考試提供答案的灌輸教條式的德育方法,道德敘事講述的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道德故事,它把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興趣放在了第一位,把敘事意義的確定權交還給了學生,這一完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強制要求學生從教師講述的故事中總結出教學大綱要求達到的課堂傳授目標,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道德標準暗含其中的古今中外的道德故事,通過對惡的丑陋和善的美好的描述和褒貶讓學生自覺地揚善棄惡,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增長見識和提高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因此,將道德敘事應用到思政課特別思修課中,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敘事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幾點思考
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樹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責任意識的重要任務,因此,在當前教材過分注重理論體系,偏離個體生活的情況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避免讓這門課程流于形式和陷入枯燥乏味,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道德故事的選取應當富有感染力并且貼近生活
道德敘事是以講故事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方法,其對故事題材的選取應當仔細,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選取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有感染力的故事,并且這個故事應當緊密圍繞教學主題,思政課特別思修課的課程目標最終是讓學生達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共享,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精心挑選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讓學生能夠陶冶情操,潛移默化地形成道德觀,當然,如果所選取的道德故事要表達的價值觀念違反了最基本的道德觀和善惡觀,那么再好的課堂設計和敘事手段都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大學生洪戰輝的例子闡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國優秀傳統道德觀念,還有網絡上不斷涌現的鮮活事例,比如廣東的奪刀俠和托舉哥。
另外,所選故事要有感染力,還應當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道德敘事總要從生活中取材,通過適當的加工和提煉,讓學生感到道德故事中的人物既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自己必須模仿和追求的道德目標,因為理想和價值總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當然敘事的題材不能只局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典故、神話、童話、寓言等,這類題材對生活中的故事進行了適當的提升和神話,但其所要展示的核心價值和道德規范總是貼近人們的生活的,所以也能感染學生。
2.道德敘事需要有充分準備的教學設計
成功的道德敘事需要有充分的教學設計,從前期準備、選取故事、講述故事和提出問題到對話討論和反思總結,每個環節都要精心準備,同時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敘事者、受教育者、所敘之事、“對話”這四個道德敘事的關鍵性要素,意識到敘事活動結構的這四個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敘事主體要多元化,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道德敘事的主體,視教學主題和實際情況而定,在某些跟大學生自身息息相關的主題上,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自己或身邊感人的道德故事,對學生本人而言就是一次自我檢討和心靈凈化的過程,對其他同學而言震撼更大。對于所敘之事,正如前面所說,必須選取富有感染力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這樣便于大學生們根據自身的生活和道德經驗體悟道德故事的內涵并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從而自覺糾正錯誤思想和行為。“對話”更是課堂道德敘事的核心,在師生對話中可以促成道德認知和道德經驗的統一,讓學生在反思道德和評價道德中實踐道德,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完道德故事后,不要馬上給出結論和作出評價,而是組織學生圍繞故事展開討論,通過“對話”“討論”故事背后的道德內涵,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把所敘之事的意義解釋權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道德故事升華為道德知覺,從而內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知識,最終外化為道德實踐。
3.道德敘事需要教師投入豐富的情感
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政課尤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教學效果跟教師情感投入的程度有更大的關聯,道德敘事更需要教師調動自身情緒增添故事的感染力,因為這門課首先需要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因為思修課的首要著重點不在于培養學生形成高深的知識體系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它是要將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意識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課堂氣氛的營造和教師情感的投入對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學習和領悟的情緒背景。當教師表現出高度積極的情緒的時候,它所描述的故事則帶有了濃厚的感情色彩,這時候學生的內心情感會更容易被調動出來,產生愉快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共鳴,激起學習熱情。
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生命敘事這種能調動教育雙方巨大情感體驗的方法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生命敘事就是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中的某段歷程進行詮釋和講述,是道德敘事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敘事者講述的是自己或對自己影響十分巨大的某個生命歷程,這些往往是很值得反思和追憶的經歷,因此在敘事中講述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大量的情感,而聽生命故事的人總是帶著一種探索別人生命歷程的熱情和好奇心,在每個人的內心都隱藏著與別人分享生命歷程中種種歡樂和憂傷的潛意識和心理需求,因此說和聽的雙方都會在巨大的情感氛圍中分享彼此的歷程,這同時也是道德規范和價值判斷標準產生的過程,因為聽者會通過說者生命歷程中的善惡錯對進行道德判斷,從而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做出準確的道德選擇,也使得道德敘事的教學方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婕.道德敘事:德育的新途徑[J].教育探索,2009,(09).
[2]梁杰.堅持“以人為本”以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08).
[3]農克鋒.淺談道德敘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運用[J].傳承,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