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有限的45分鐘內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如何以高質量教學迎接挑戰,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這就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上了議事日程。
關鍵詞: 中職 德育課堂教學 有效性
德育課在中職一直被冠以“副科”的稱號,學生在心理上普遍認為德育是很不重要的一門課程,不予以重視。心理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德育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擔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職能,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利用各種策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德育課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在對中職學生德育素質要求愈來愈高之際,討論有效教學的策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簡要談談關于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應注意的幾個環節。
一、加強對教材的鉆研,力求深入淺出。
中職德育教材符合中職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展需求,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實效性。中職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普九教育后基礎較扎實,那德育課低效的現狀問題在哪?主要是部分教師對教材鉆研不透,講起課干巴巴,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系和聯想,不能把知識擴展和深化,也難怪學生不買這種教師的賬。德育教師要對教材深入進行鉆研,鉆研教材時先從整體入手,瀏覽整冊教材,明確教材的結構和地位,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然后進行模塊鉆研,先是單元看,再以課時為單位看。課時鉆研時,要一篇一篇地看,一個字一個字地想。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時的主要內容;對于課后練習,要像學生一樣認真地做課后練習。遇到無從下筆作答的問題、看不明白的問題,用筆記下來。教師備課時經歷這樣的過程所得到的收獲,是任何參考書都無法提供的。
教師這樣做后悟出來的道理就透徹了,上起課就能夠深入淺出、游刃有余,就能夠講在點子上。正所謂“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
二、加強師生互動,促進交流。
德育教師應該時刻牢記中職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盡管中職學生相較于高中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有差距,但是他們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學生差,在農村中職學校中,他們的自尊心可能更強,這就對中職德育教師優化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德育教師來說,要想學生配合自己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并不在于德育課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課堂上、生活中加強與學生進行課程之外的交流。對中職學生來說,只有認為老師是他的朋友時,才會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要遵循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的原則,中職學生尤其是農村中職學生的自尊心強,因此,德育教師要十分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人格,切忌不分場合訓斥謾罵,要注意改進教育方式,加強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要善于發現不良學生的優點,適當地表揚,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激發他們追求上進的信心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還要在生活中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家庭等,走進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心理波動,有針對性地對問題學生進行關心幫助,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感化挽救一些落后的學生。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就會產生求知欲,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關鍵在于老師怎樣點燃。例如:在執教《法律、生活、職業》第十三單元“有多少生命可以重來”時筆者播放了有關少年犯的視頻:一群花季的孩子在迷惘、在沉淪、在犯罪。這段視頻是少年犯血淚的結晶,驚心動魄的真實故事的播放,極大地震撼了學生,使學生很快就進入到教學中。但這只是情境的一個維度:“境”,它是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認知背景,情境的另一個維度是“情”。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有意義學習的情感前提。有學者指出,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涌騰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上課冷漠,學生聽課就必然冷漠;教師無激情講課,學生必然無激情聽課,沒有激情,課堂教學就像一潭死水。只有激情才會在師生間產生一種互相感染的效應,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進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發的目的在于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濃厚,甚至興高采烈,這是教學的最佳精神狀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案例分析法。教育部對中職德育課的要求是:“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求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币蚨捎谜鎸?、鮮活的案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后經過討論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如講授《職業生涯規劃》中“職業能力”這一內容時,我先給同學們介紹了我縣著名企業家葉某的事跡,然后問:你想知道他成功的原因嗎?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通過設疑,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順利導入了新課的學習,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3.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自我設疑”的教學環節中,可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設疑比賽,比一比誰的問題多而有價值,這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參觀企業,進行社會熱點問題調查,撰寫小論文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一內容后,我給同學們布置的作業是:對我縣一些公司的經濟效益進行調查(列出具體調查項目)。設計此項作業,一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讓學生去看一看工人工作的實際情況,增強質量、創新的意識,更好地落實能力目標,它的意義和作用是抄寫式的書面作業無法達到的。
四、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大綱提出要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校內外的德育資源。新的課程資源觀認為課程資源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包括學校、課堂、教材,還包括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資源和廣闊的社會資源等。
中職學生由于多年形成的習慣,接受教育的注意力已經不如小學初中學生容易集中,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時俱進,盡可能根據學校條件,更多地運用多種教學設備和手段,以期在視覺、聽覺等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更多地集中精力吸收課堂知識。例如在德育課程中對于艱苦奮斗精神培養的教育,教師完全可以先在課程中說明艱苦奮斗對于人的一生成功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誘惑,應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的,能夠在各種困境中明確方向,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永遠朝著自己理想的方向努力。這樣的教學內容完全通過“填鴨式”的講授很難深入人心,很難在課上課下啟發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深思。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利用電影視頻現代教學手段,通過以艱苦奮斗為主題的電影詮釋整堂課程的主旨,之后請同學們積極發表自己的感受和收獲,最后老師點評各位同學的分享,下結論:艱苦奮斗的精神應該如何發揚,堅持。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中職德育教學應遵循“貼近生活”的原則,因而中職德育教學離不開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例如《法律、生活、職業》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以憲法、民法和刑法為基礎,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教育,我們可以邀請一些法官和律師給學生作報告,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熱點和疑難的法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法庭旁聽,熟悉案件的審理程序;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法律專題錄像片,或舉辦模擬法庭,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的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監獄、勞改農場等地參觀調查,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覺性,等等。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結合錄像、幻燈、照片、錄音及各種報刊等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感覺到課程的豐滿和樂趣,始終凝聚在課程的中心上,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總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每個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我只是談了自己的認識,希望所有的德育課教師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學方法,共同完成教書育人事業。最后用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優秀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