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非電專業學生在學習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時存在畏難情緒,不會學,學不會的問題,作者從學生角度出發,針對學生情況,教與學相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從課前、課中到課后,從理論學習到實驗實踐,形成一整套方法,使學生樂學、擅學,最終對知識學以致用,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非電專業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 教與學相結合
電工電子技術是一門集電路分析、電機及控制、電工測量、數字電路、可編程控制器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已經成為非電工科類專業的基礎課或者是專業課,是非電類專業學生獲取電工電子技術基礎知識,以及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關鍵課程[1]。這門課程涉及多門交叉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面廣,課程講授的概念、定律、原理及理論推導與計算內容比較多,對于數學、物理學、電學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的非電專業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枯燥,難度相對較大[2]。為了能夠在有限的學時中使學生學好該課程從樂學、擅學、到學以致用,筆者從學生角度出發,以教與學相結合為前提,對講授該課程的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
當前,非電專業學生在學習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時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主動性差,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只靠老師灌輸,不愿意去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有些學生愿意學、主動學,但是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學兩方面的配合。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學生無法有效學習,學好這門課只能成為空談。因此,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采用教與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學習主動性、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講求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學。應針對具體課程內容,分析學生情況,針對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基礎工作開始,制定有效的教授方法,對于教學的每一環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針對性強、效果好的方法。最后還要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應用電工電子技術。當學生學會學好并能應用時,就會更加愿意學習電工電子技術的新的知識內容,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教與學相結合,使學生樂學
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在非電專業學生學習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時,必須首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愿意去學習這門課。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1.分析學生心理。
要使學生發揮5c21bcbdcf1a52e73bf7c0ca23e3abd262f353057ef5a02549c966e28ac49ddd主觀能動性,首先要分析學生心理,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畏難情緒。因為非電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很長時間沒有學習和電工電子技術相關的課程或者根本就沒有學習相關課程。有的學生數學、物理基礎較差,這就使得學生容易在心理上、思想上產生畏難情緒,覺得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較難的課程,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厭學的情緒,不認真深入地學習,不鉆進去領悟,造成學不會、學不好的后果。因此,在對非電專業學生講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時,一定要先了解學生的心理,制定相應的方法消除厭學、畏難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之前可以安排幾個學時,首先給學生講清楚該課程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對課程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講授一些相關的物理和數學基礎知識,讓學生對電工電子技術的學習有基礎知識的準備,最后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電工電子的實例,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使學生對課程學習更有興趣。
2.以好學樂學為前提,組織教學大綱和內容。
課前,教師應該以好學樂學為前提組織教學大綱和內容,也就是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首先了解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學,然后針對問題制定出具體的教授方法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好學、樂學,從而達到讓學生發揮自主性和極性的目的。與之相應的,必須以基本知識為基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設計出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案,做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讓學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從而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找到掌握知識的樂趣,將學習當成快樂,做到樂學。
3.激發學生興趣,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非電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多媒體教學的效果非常好。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是:運用動畫和聲音,使課程內容更形象、多樣、新穎、直觀、豐富。將多媒體教學方法應用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講授中的優點在于:可以使比較抽象、難理解的數學、物理內容以動態圖像演示出來,也可將電現象用模擬的方法展示給學生[3]。這就使枯燥抽象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從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與學相結合使學生擅學
1.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中國有句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非電專業學生學習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時,有的雖然愿意學、樂學,但是事倍功半,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不理想,存在著不知道如何去學、學不會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方法不適當。這一問題使學生失去樂學的信心,導致不想學—學不好—更不想學的惡性循環。所以在解決了學生不愿意學的問題之后,就要解決學生不會學的問題,也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好的、實用的學習方法,并讓其掌握應用,使其擅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進入樂學—學得好—更樂學的良性循環。
2.以擅學為前提,安排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
在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必須讓學生掌握并應用在課程的學習當中。以擅學為前提安排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就要求教師應對某一種或者幾種學習方法,安排相應的知識或者是知識框架,讓學生使用這一種或幾種學習方法學習所安排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梳理、總結和應用的過程中漸漸學習并掌握以至熟練應用這種或這幾種學習方法。同時教師應當安排相應的電工電子技術的技能訓練,使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訓練中將學習方法融會貫通,吸收并變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3.應用分組合作式教學方式。
分組合作學習是目前許多國家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它指的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引導學生共同開展學習活動,以最大限度促進自己及他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在實踐中共同探討,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方式[4]。在傳授、培養和訓練非電專業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授課過程中,采用分組合作式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學到的學習方法應用在學習過程中。同時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協助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自我思考、自我總結、自我發揮,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分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也更多更充分,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訓練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對問題及時調整和糾正,從而使學生少走彎路,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教與學相結合,使學生學以致用
1.布置引導性作業。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真正吸收,作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為了能讓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吸收,而且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教師就要善于提問,布置一些以基本知識為基礎,能夠擴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完成作業,找到答案,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加強基礎課程實驗。
根據電工電子課程的特點,利用學校資源,以知識作為基礎設計驗證性的基礎實驗,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親自動手,親身實踐,從而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內容。此外還可以以驗證性實驗為基礎,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鼓勵學生積極自主設計、獨立完成實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及創造能力。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可鍛煉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能力,做到融會貫通[5]。
3.鼓勵學生多參加實踐。
電工電子技術是一門動手能力強且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一門課程。教師應當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多參加實踐,使學習的知識有所用,并能取得相應的成果,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在選擇實踐內容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從學生角度出發,教與學相結合,以學生需要為前提,面向學生。
(2)要做到難易適當,不能太難,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和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也不能太易,否則起不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無法培養學生的能力。
(3)實踐項目要有一定的自由發揮度和挑戰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技能與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實際技能過硬的高素質優秀人才。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教與學相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方式解決非電專業學生學習電工電子技術時存在的不愿意學,不會學、學不會,不會用的問題。分析學生心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傳授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安排學生課程實驗,鼓勵學生參加實踐,使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鹿曉力,曹衛鋒,吳艷敏,賀振東,劉金明,王玉琴.電工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1.
[2]楊金花.電工基礎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研究[J].職業,2012,(6).
[3]王艷.電子電工教學方法改革[J].職業,2012,(5).
[4]宋薇.分組合作式學習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探索[J].才智,2012,(3).
[5]李松松,郭顯久,曹立杰,姜鳳嬌,祝開艷.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2).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輕工業學院2010年青年教師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的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