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的質量在不斷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生源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觀的變化,對此類學校的學生德育教育這一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對本校五年制專科生的德育教育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建議。
關鍵詞: 職業學校 德育教育 改革建議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職業學校的教育發展,它面向人人,面向整個社會,溫總理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來,隨著社會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相對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職業教育的質量有所提高,特別是“產學、校企合作”等做法在職業教育范圍的推廣深入,似乎讓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不少學生就業后認為學非所用,跳槽現象嚴重,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信任度普遍降低。
一
教育部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大綱》中要求,各校要根據不同情況,就學校課程設置中過分強調知識體系、不適應變化的培養模式、教學制度等問題進行整改,把德育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來。
職業院校專業和教學任務的設置,本著重考慮其是否符合社會需求,以學生能順利就業、提高就業質量、體現就業導向為前提。但其課程設置和教材大多脫離職業崗位和市場需求,普遍存在內容陳舊空洞的問題。我們常標榜“以就業為導向,滿足用戶需要培養學生”,可實際上用人單位的需求很難把握,職業學校面向社會培養人才,但是各用人單位的需求會隨設備更新、技術進步、產品升級等變化而發生變化。職業學校依靠自身力量準確把握用人單位需求的動向很難。事實上大量的職業學校畢業生沒有按照所學專業就業,工作了幾年后轉行從事了其他職業,學生在職業學校所學的技能與未來工作需要的技能存在巨大的現實差距和心理落差,是學生頻繁換崗換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畢業生的這種頻繁換崗,無意中給就業單位帶來了對職校畢業生的不信任感。用人單位期望招聘來的員工能完成生產任務,然而員工對工作的認知淺,草率離職、換崗,給企業帶來了很多麻煩。因此,職業學校推崇的“校企合作”常常是學校熱、企業冷,且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真正要做到校企間的合作無間,還有很長的路走,企業需要學校在學生教育中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需要就業人員在校期間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以實踐和認知相結合為基礎來判斷,職業教育可以,也應該回到其本質上來,“以人為中心,德育為先,技能為本”。青少年確實需要接受教育,但不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使得職業教育長期只重視它的外在價值。過分夸大“實用”“就業”“頂崗”等概念,偏離了“以人為本”和“培養素質”這一學校教育的本質,是無益于職業學校的長遠發展的。職業教育的目標不能成為一種就業技術培訓,似乎學生能就業,學校的任務就完成了,根本不考慮這些不到20歲的青年人是否會面臨下崗危險,是否具備再就業的能力。現在的勞動者崗位流動日趨頻繁,新職業、新技術不斷涌現,職業學校僅僅按某一用人單位的特殊要求“訂單式”地培養一批批學生,也許今天學生能就業,但忽略了他們的明天和未來。從學生未來的發展角度看,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扎實的學習基礎都應歸入職業學校的教學系統。教學目標單一,只重視知識或就業技能培養,淡化甚至忽視品德、情感、意志、價值觀培養的做法,前途是暗淡的。德育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
我校長期以來以“產學、校企合作”作為教育的主旨,現如今迎著職校德育課程改革發展的新浪潮,把德育課設為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體現了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提出幾條校內推進德育改革的建議。
(一)以職業分析為指導設置開放式德育課程教學。
傳統的學科課程著眼于知識和能力的傳授,較少顧及學生的情感因素。我校的德育課程新改革強調個體情感發展與智力發展重要性,旨在使其和德育教學的核心一致。我們一改過去德育靠說、教、灌的舊模式,通過調查研究,認為企業工廠等場所的道德文化底蘊很豐厚,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于是主動和聯合工廠聯系,建立了“校企聯合教學”的德育網絡,把學生送入工廠參與實際操作體驗,形成社會、學校雙向聯動,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有計劃、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觀念和情感傳遞給學生,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整個過程學生感到親切,思想觀念上容易受到平實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學校德育隊伍的單一形式,為開展德育教育營造了一個良好氛圍。
(二)以客觀實際和人生選擇為導向組織教學方式。
職校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相對缺乏,部分學生甚至存在生活無序、精神無追求等問題。學校和教師要從正面積極引導,使他們學會自立,獨立承擔社會責任,準備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通過確定自己的職業來實現事業的理想。這些都是青年人必須面對的客觀實際。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了解社會發展的實際,使主觀愿望適應時代潮流。我校選擇讓學生走出校門,結合生產實際的教學方式,建立實訓中心、教學工廠,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一線;定期聘請企業的一些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負責人和普通一線工作者來校開班講座,談切身體會,講授職業素養、職業文化和要求方面的內容;定期從行業或企業聘請高級專業人才來校做兼職教師,安排現有專業教師有計劃地到企業學習、鍛煉或短期進修等,以課程改革為導向,聯合企業導師,動態組合、操作和德育結合、校企互通。專任教師均參加學校內的教學團隊,參加德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分析學科特點,提煉教材中德育內容。然后在德育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客觀社會實際,設定教學模式和內容,不僅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術,而且為學生人格的發展提供經驗,幫助學生逐步確立完善的人格,培養他們在職場中、在學校外的自我適應和自我調節能力。
(三)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情境進行角色扮演。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是認識的主體。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體現為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而今,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氣氛,組織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角色扮演教學法非常值得推廣。在課堂中,我們嘗試設計和模擬面試、換崗面試、企業服務管理和生活情境等多種模式,學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在接近實際的環境中學習各行業職位的功能,體會在求職、上崗的過程中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有些學生處理得比較得體,但更多的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你對這份工作的認識如何?”“你為何會放棄原來的工作而轉而投向我公司?”“是什么讓你覺得你有能力勝任現在的這份工作?”等等,經常把同學問得啞口無言。職校學生由于工資收入不合意、辛苦等原因,頻繁換崗,這與“訂單培養”的初衷相背離,出現這種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隨意跳槽的現象,原因在于學校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規劃理念教育的缺乏。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可以構思類似的情境和問題,它們可以是實際情況中存在的,也可能是將來發生的事例,然后讓學生針對情境或問題設身處地地處理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想當然地想怎樣就怎樣,想換工作就隨便放棄原有的崗位。
三
高等職業教育以傳授技術知識為主,注重手工技能,但這種單技能的培養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公司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培養出既熟練掌握專門知識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又能在工作實踐中長久保持高素質的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素養的人才是我們長期以來需要努力以獲得突破的方向。我校近年來十分重視德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該方面對全社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我校未來也一定會沿著這條路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參考文獻:
[1]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第二版).
[2]馬必學.職場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第一版).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