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讓學生懂得尋找音樂靈感,是音樂教師的重要使命。本文從若干個方面,結合相關案例,就如何教育初中學生尋找音樂靈感展開探討。
關鍵詞: 初中學生 音樂靈感 教學觀念 教學方式
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這種語言能夠讓學生在全方位的聯想中提升創作能力,完善人格,豐富感情。而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尋找音樂靈感,提升他們的創作能力是新課標下對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音樂老師需要認真完成的音樂教學任務。那么究竟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從而教育學生尋找音樂的靈感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
錢學森曾指出:“如果我們掌握了靈感學,那么創造力將普遍地極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成為了‘天才’。”在音樂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在教育中掌握了靈感學,那么他們的音樂創造能力和音樂的綜合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為音樂教育本來就是一種靈感培養的教育,是一種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種思維與情感的教育。但是一直以來,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并沒有將靈感的培養作為音樂教學的重點,而僅僅是把時間花費在對音樂歌曲的學習和理論知識的掌握上,這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音樂靈感的尋找極為不利,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老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新穎的教學方式中尋找音樂的靈感,從而提升他們的音樂造詣[1]。
在具體的操作中,老師應該確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音樂教學思想,在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音樂靈感的培養,尋求各種方式讓學生感知音樂靈感,尋找音樂靈感。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科學地運用教材,擴大課堂的音樂容量,讓每一堂課中都有學生對于音樂的欣賞、唱歌的訓練和自我創造。比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一單元《春天的腳步》這個課程的時候,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有關春天的音樂作品,教學生學唱,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于春天的腳步的討論自己創作一些簡單的音樂作品,與學生交流,從而感知音樂中的靈感。
二、巧設音樂論題,激發音樂靈感。
巴普洛夫說:“爭論是思想的最優媒觸。”的確如此,在爭論中思維的火花才能夠迸發出來,那些創造力和靈感才能夠噴涌而出。所以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想要引導學生尋找音樂靈感,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巧設音樂的論題,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和深入的思考中激發音樂靈感,從而感知靈感,尋找到靈感,并且掌控靈感。在具體的操作中老師需要結合所要學習的音樂課題,設置與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緊密聯系并且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音樂論題,來組織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靈感應運而生。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第六單元《綠色的呼喚》這一節課程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課題的設置來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在這節課程中老師可以專門設置這樣的一個有關環保的討論課題:綠色從哪里來?給予學生一到兩分鐘的時間討論,讓他們集體創作這個課題。在這關鍵的一兩分鐘時間內,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讓靈感在短時間內迸發。可能在討論的時候學生就會想到綠色是從森林里來的,也有的學生會想到綠色是從原野里來的,當然也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綠色是從我們的手中創造出來的,等等。在討論完畢之后,老師將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評價與組合,讓學生感受他們的音樂靈感,然后在音樂的欣賞中體味那些靈感,提高自己的音樂造詣。
三、貼近生活自然,尋求靈感足跡。
自然跟生活一直以來都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中也是如此。想要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加深學生對音樂更深的感知,則離不開對生活對自然的貼近。因為只有在大自然的色彩斑斕與偉大力量中學生才能夠感知生命的強悍,也才能夠感受到能量的巨大;而在生活的紛繁復雜與多姿多彩中學生才能夠感受生活的多樣,才能夠明白人生的涵義。而這些往往都是創造的源泉,也是靈感的源泉,學生如果能夠探尋這些源泉,必然會尋到靈感的足跡,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也能夠提升其音樂的創造力。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老師需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從而感知音樂。
例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老師可以開發第二課堂,設置活動課來組織學生進行音樂靈感的尋找。在不同的季節,帶領學生去看大自然,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大自然的美好,用心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鄰近學校的田野,讓學生觀看美麗的鮮花,互相嬉鬧的蜂蝶,感受田野中的微風,從而通過傾聽有關田野的音樂曲目來感知音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一切,觀察身邊的人,感受父母的愛,然后通過對愛的音樂的傾聽,來感受音樂里面的靈動的旋律和令人陶醉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通過自己的感知與實踐來尋求靈感。
總之,靈感是想象力的產物,也是實踐的產物,更是自然和生活的產物。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育學生尋找音樂的靈感,就不得不讓靈感的追尋成為音樂教學的一個目標。在科學的課程設置和討論設置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并通過實踐的感知與體會來讓學生尋求靈感,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音樂綜合技能水平,讓學生真正地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主義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林華.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