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8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范小建率政策法規司司長洪天云等一行,深入原中央蘇區腹心地帶、羅霄山片區的東南緣,江西省贛州市的尋烏縣、會昌縣、瑞金市、石城縣和贛縣等地考察和調研。
考察調研期間,范小建主任全面了解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社會保障情況,重點調研了扶貧移民搬遷和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及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雨露計劃”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并走訪慰問了部分貧困戶。
在尋烏縣,范小建主任重點考察了產業化龍頭企業,詳細了解柑橘、臍橙等產業發展情況,十分關心產業發展如何促進貧困農戶增收,仔細詢問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作現狀,探討扶貧龍頭企業發展與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有效利益銜接機制等。
在會昌縣、石城縣和贛縣,范小建主任考察了多個扶貧移民新村和土坯房改造建設點。在與農戶座談時,范主任仔細了解家庭人員和勞動力狀況,一一分析收入和開支情況,詳細詢問在房屋建設中政府補助資金、信貸資金及自籌資金等投入以及搬遷前后生活變化情況,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和諧秀美鄉村建設,在相關政策支持下,通過自身努力盡快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
在瑞金市,江西省委副書記尚勇會見范小建主任,并交換了意見。范主任一行還前往葉坪革命舊址群,在紅軍廣場向紅軍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并瞻仰革命舊址群。
10月27日下午,范小建主任出席了由副省長胡幼桃主持召開的江西省扶貧開發工作匯報會,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出席會議并介紹有關情況。在分別聽取省扶貧和移民辦主任章康華和贛州市市長冷新生的工作匯報后,范主任作了重要講話。
范主任首先對江西省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實施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切實加大力度認真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所采取的有力措施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之后,江西省委、省政府對扶貧開發工作高度重視,思路非常清晰,力度非常之大,措施也非常有力,各級黨委、政府積極行動起來,廣大干部群眾也廣泛地動員起來,形成了新一輪扶貧攻堅的良好氛圍。
范主任在講話中就江西省五個方面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第一是加強領導。江西省組建了以鹿心社省長任組長的新的全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第二是強力推進。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之后,在10個月當中,省里面連續三次召開高規格的工作會議,這在全國各省(區、市)都是獨一無二的。第三是采取了“四個一”組合推進模式。有一個省級領導牽頭,有一個部門、一個企業共同參與,然后再由省財政安排1000萬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第四是大幅度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在中央大幅增加對江西省扶貧開發投入的基礎上,省級財政扶貧資金比上一年增加了4.4個億,是去年的近4倍。此外,各行業扶貧投入達到了43個億。第五是進一步完善了大扶貧工作格局。以羅霄山特困連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和建設秀美鄉村工程為平臺,明確了各部門的責任,整合了各部門的資源,形成了很好的大扶貧格局,扶貧開發各項重點工作都得到了扎實推進。
范主任對贛州市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推進建設和諧秀美鄉村工作,積極開展“三送”活動(送政策、送服務、送溫暖)和“兩個永遠”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的舉措十分贊賞,對當前農村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扶貧移民搬遷工作予以高度贊揚。當地把土坯房改造同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在政策設計上考慮得很細、很周到,想了不少辦法,籌措了不少資金,工作很深入,很扎實,群眾很擁護,各方面非常滿意。江西省的扶貧移民搬遷在全國是做得比較好的,提高了補貼標準,完善了相關政策,并且著眼于解決好貧困群眾長遠生計,積極解決就業問題。江西省提出的“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全國其它地區學習和借鑒。
范主任在講話中還通報了全國各地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的有關情況,介紹了推進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有關工作的進展情況,并結合這次調研情況,就扎實做好江西省下一階段的扶貧開發尤其是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認真組織實施好羅霄山片區規劃。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切實將扶貧對象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在首位,確保扶貧對象真正受益;二是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在做好扶貧對象識別的基礎上,著眼于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體,優先將有限的扶貧資源用于最需要扶持的對象;三是要勇于探索和創新。在當前農村發生深刻變化,農村人口流動大、農民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扶貧部門要適應當前迅速變化的農村形勢,探索和創新扶貧開發新機制。
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省政府副省長胡幼桃、贛州市市長冷新生、省扶貧和移民辦主任章康華等陪同考察調研。江西省羅霄山片區有關市縣等方面的負責同志參加匯報會。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
新干縣“三個主動”出擊抓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維穩工作
新干縣委、縣政府為做好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維穩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做到“三個主動”出擊。一是主動接訪。專設了信訪接待室,對外公布咨詢電話,由專人負責接待相關移民的來信來電來訪,努力做好政策解釋和答復工作;二是主動下訪。縣移民領導小組和移民辦及時掌握工作動態,經常深入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了解情況,變上訪為下訪,解答群眾提出的有關問題;三是主動息訪。縣委、縣政府和各移民鄉鎮場完善了情況信息網絡,建立健全預警機制,認真排查不穩定因素,發現苗頭果斷處置,切實穩定庫區和安置區群眾的思想情緒。由于新干縣工作有力,宣傳扎實細致,政策程序落實到位,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目前,全縣沒有出現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群眾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和諧穩定。
(江西新干縣移民辦 習小萍 胡璇)
崇仁縣:一個貧困農戶配一個“科技家教”
11月13日上午,崇仁縣馬鞍鎮馬鞍村的貧困戶吳光華在自家的地里挖著今春從國外引進的紫薯格外有勁,挖出的紫薯個個都比自己的胳膊粗,村里按訂單收購一公斤3元,吳光華算了一筆帳,單單賣紅薯今年就有好幾千的收入,心里美滋滋的。為此,他十分感謝縣扶貧辦“科技家教”的悉心幫助。
近年來,針對農村貧困戶致富愿望強烈,但致富能力相對薄弱,傳統的耕種方式只能確保自給自足的一畝三分地,很難真正走上致富路的狀況,崇仁縣扶貧辦與農林水部門和有關鄉鎮聯手扶貧,從各部門、鄉鎮村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種植專業戶中選拔農業能手,按需求為近千貧困戶配上農業科技人員,一個貧困農戶,一個“科技家教”。同時,根據困難戶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把從事畜牧業的列入“養殖類”,從事種植業的列入“種植類”,從事其他行業的列入“其他類”,并將分類后每戶家庭詳細情況做成檔案。“科技家教”不定期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貧困戶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幫助貧困戶調整不合理的產品結構,為貧困戶推介新品種和提供市場信息。
為了真正讓貧困戶盡早致富,“科技家教”們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為每位貧困戶量身定制“致富方案”。孫坊鎮鄒家村的鄒旺孫一家4口一向靠種幾畝薄地生活。“農技家教”了解情況后,建議他利用河邊荒灘養殖菜牛,并幫他到信用社貸了款。目前,他家養殖菜牛3頭,養牛年收入達7000元。六家橋鄉洪家村貧困戶吳天云有一股吃苦耐勞精神,“科技家教”為他選擇了在荒山上養殖崇仁麻雞,今年養雞收入就達5萬多元。據統計,到目前止,近千貧困戶在“科技家教”幫助下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教與學中,還涌現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成為農村“不走”的科技力量。原來也是貧困戶的六家橋鄉響崗村的徐毛宗,一直跟著“科技家教”鄒明珠學習樹莓栽種技術。現在,他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樹莓栽種“土專家”,不間斷地給其他農戶送種子、送技術。在他的幫助下,村里9戶貧困戶種植樹莓達到100多畝。
(江西崇仁縣委宣傳部 崔偉群 周俊杰)
樂安建成10座“蘇寧”愛心橋
11月8日,樂安縣谷崗鄉水口村彩旗獵獵,鑼鼓喧天,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蘇寧電器集團主辦的“蘇寧·溪橋”工程竣工典禮正在該村舉行,300余名村民和學生冒雨打傘前來觀看,并傳頌著蘇寧電器集團捐資援建便民愛心橋的佳話。
“溪橋工程”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的大型公益項目,其目的是為貧困鄉村援建便民小橋,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出行和生產耕作,尤其是方便小孩安全上學。今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牽線蘇寧電器集團捐資54萬元,在樂安縣貧困山區援建10座便民橋,每座橋援助資金5.4萬元,水口村“蘇寧”橋只是其中的一座。目前,該縣援建的10座“蘇寧”愛心橋全部竣工,受益村民上萬人。
(江西樂安縣扶貧和移民局 曾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