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扶貧和移民工作的科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市扶貧和移民部門要認真結合我市貧區庫區實際,認真領會精神實質,進一步深化對扶貧和移民工作發展規律的認識,準確把握新階段扶貧和移民工作特征,堅持抓重點、強基礎、促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用生態文明和生態經濟的思維謀劃扶貧和移民工作,用以人為本的理念謀劃貧困群眾和移民群眾增收。推動全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在新的起點上科學發展。
第一,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貧區庫區發展的基本保障,著力建設生態文明新村。把加強我市貧區庫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貧區庫區持續發展的支撐,打牢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到2015年全市要基本實現貧困村和水庫移民村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有文化活動室、村村通廣播電視,全市50%左右的貧困村和水庫移民村要按照“五美四和諧”的總體要求,達到和諧秀美鄉村的標準,積極培育350個“環境優美、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的生態文明新村。
第二,把加快產業開發作為加快貧區庫區發展的主攻方向,著力打造生態扶貧產業。面對貧困農民增收和生態安全的雙重壓力,我們必須拓寬扶貧產業的功能和領域,以新的眼光和視角看待扶貧產業,以新的理念發展扶貧產業,在不斷加強貧困農民就業增收的傳統功能的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扶貧產業內涵,構建新的生態扶貧產業體系,到2015年,全市力爭培育打造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5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20家,市級扶貧龍頭企業50家,幅射帶動貧困農戶6萬戶,貧困群眾戶均年增收萬元以上。要在貧區庫區著力發展生態扶貧產業,積極培育打造旅游扶貧示范村150個,從事“農家樂”等旅游扶貧產業的貧困群眾4萬人以上。
第三,把扶貧搬遷作為保障貧區庫區發展的重要舉措,著力實施生態移民戰略。將居住偏遠,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但生態環境較好地區的貧困群眾,通過實施生態移民扶貧工程,搬遷到基礎設施完善、社會服務齊全的新家園,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形式。我市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部門支持、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幫助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農民重點污染區的貧困群眾實現異地搬遷安置,幫助他們逐步脫貧致富,改善原居住地生態環境。到2015年,全市要完成移民搬遷安置6萬人,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11萬人。
第四,把加快科技進步作為推動貧區庫區發展的根本途徑,著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要從科技、轉移就業和創業三個層面上積極推進貧困農民和水庫移民培訓,積極培養種養能手、能工巧匠、農民技術員、農民企業家四支隊伍,造就新型農民。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科技扶貧示范基地20個以上,科技扶貧示范推廣面積達到300萬畝,接受“雨露計劃”培訓、科技培訓的貧困農民和水庫移民達到15萬人以上,實現成功轉移并穩定就業的貧困農民和水庫移民12萬人以上。
責任編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