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中,江西省贛州市積極開展整村推進工作,推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
一、主要成效
1 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06年以來,全市貧困村新修鄉村道路19057公里,其中硬化15808公里,修建橋梁485座,13166米,解決了1047個貧困村沒有通水泥公路的歷史,使200多萬人行路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建飲水設施172處,鋪設飲水管428877米,新建水陂、水渠等農田水利設施1279處(座),解決了20多萬人和15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
2 貧困村產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為做大做強贛南臍橙產業,2006年以來,全市投入果業財政扶貧資金590萬元。新開發臍橙面積22萬畝,全市臍橙面積達到162萬畝。尋烏縣果業面積達到43萬畝,其中貧困村果園面積達8.6萬畝,果業已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扶貧主導產業。
3 貧困村勞動力素質明顯提高。贛州市把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及中專學歷培訓作為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努力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全市完成勞動力務工技能轉移培訓7.5萬多人,95%以上轉移就業;累計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1600多期,培訓農民11.5萬人次,其中80%以上經過培訓的農民基本掌握一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完成“一村一名中專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學歷培訓3500多人,為貧困村培養了一大批中等專業技術人才。
4 貧困村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全市貧困村清除垃圾150多萬噸,清除路障800多處,清理污水溝15萬米,新建自來水廠226座,有14477戶農戶安裝了自來水,新改建衛生廁所6500多處。“三清三改”活動的開展,使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觀,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貧困村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二、主要問題
1、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至2011年底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194.88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6.8%,高出全國13.4個百分點,部分貧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方,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
2、落實貧困村規劃資金缺口大。貧困村大多地處偏僻,山多地少,氣候條件惡劣,交通、通訊、飲水等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后。實施貧困村村級規劃項目資金需求量大,資金額度與貧困村需求的矛盾突出。
3、扶貧項目實施不均衡影響扶貧整體效果。從實施效果看,整村推進使大部分貧困村基本解決了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也普遍存在產業發展滯后、村無主導產業、戶無致富項目等問題,農民收入難增長,減貧目標難實現。
三、對策措施
1、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貧困村生產條件。要加大對全市“十二五”1119個省級扶持貧困村(含納入國家扶持范圍的465個貧困村)及300個市級扶持貧困村的整村推進投入力度,力爭每個貧困村每年不少于20萬元扶貧資金,5年達到100萬元以上。要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扶持力度,每年每村安排10萬元以上。要加大市、縣(市)直單位定點幫扶貧困村扶持力度,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以上市、縣(市)直單位駐村扶貧。
2、發展扶貧產業,著力提高貧困村群眾收入水平。要緊緊圍繞臍橙、油茶、生豬、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和煙葉、白蓮、茶葉等特色產業,不斷創新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努力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格局。重點抓好11個羅霄山特困片區縣(市)扶貧攻堅規劃實施,著力抓好扶貧產業和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抓好8個重點縣扶貧到戶貸款貼息,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發展資金困難;抓好8個重點縣128個貧困村村級互助資金試點,通過扶貧互助資金扶持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促使受扶農戶增收增效。
3、與新村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改善貧困村村容村貌。要把整村推進納入到全市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中,以新農村建設帶動整村推進,以整村推進促進新農村建設。努力探索整村推進與“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的新路子。到2013年底,全市1119個省定貧困村都必須有新農村建設點,每年再安排10萬元重點用于貧困村新農村建設,每年重點抓1-2個自然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連續扶持10年,確保貧困村群眾生產條件有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有明顯提升,村容村貌有明顯改觀。
4、規范制度建設,確保扶貧資金安全高效運行。一是認真規范扶貧項目的立項、申報、審批程序。堅持從規劃中選擇項目。凡是貧困村項目都堅持在貧困村五年扶貧開發規劃中選擇項目,沒有列入規劃的項目或者需要重新調整規劃的項目,必須按照原規定程序,經過村民代表討論同意后方可列入年度扶持項目計劃,逐級申報扶持。二是全面實行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為確保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真扶貧,扶真貧,堅持實行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采取電視、互聯網、鄉村政務公開欄及公示牌等形式,把貧困村安排的項目、資金、建設內容及搬遷移民對象等向社會進行公告、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同時,還將貧困村整村推進項目計劃批復文件抄送同級審計部門,接受審計行政監督。三是嚴格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凡是財政扶貧資金安排的項目,市本級及各縣(市、區)嚴格實行報賬制管理,按照報賬制的規定和程序,堅持做到專項管理,封閉運行。四是認真執行扶貧資金項目驗收、檢查制。扶貧項目完工后,項目責任單位向縣(市)扶貧和移民辦提出驗收申請,由縣(市)扶貧和移民辦、財政局組織包括工程技術人員、鄉(鎮)扶貧專干、村項目監督小組組成的驗收小組對項目進行檢查驗收。建立檢查考核機制。市、縣(市、區)扶貧部門要把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的檢查考核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實行季度督察、半年檢查、年終考評的檢查考評機制,通過檢查考評表彰先進,鞭策后進,總結經驗,推動工作。
5、弘揚蘇區精神,充分發揮貧困村群眾參與扶貧的主體作用。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特別需要弘揚蘇區精神,要把蘇區精神貫穿于整村推進始終。貧困農民是實施扶貧開發的主體,也是扶貧開發的直接受益者,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支持、鼓勵貧困村群眾積極參與扶貧開發。一是投工投勞參與。投工投勞不僅是項目建設的需要,也是參與式扶貧的具體體現。積極組織群眾參與整村推進,使有限的扶貧資金發揮最佳效益。二是項目監督的參與。貧困村要充分發揮項目監督小組作用,在項目實施的前期、中期和竣工驗收進行全程監督。促使群眾在參與項目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