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并且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傳統的表演藝術、口頭傳統、節慶、禮儀、傳統的手工藝技以及有關自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等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表現出來的價值、特征以及內容等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充沛的創造力和優秀文化的價值。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人員,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表述的界定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實踐問題
五千年文明文明歷史創造了眾多精彩絕倫的文化瑰寶,不僅有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遺產,如書籍、文物、古典建筑等,而且以非物質形態存在,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如表演藝術、傳統的手工技藝、節慶、禮儀等,厚重的歷史的沉淀,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這也是我們的重擔,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研究共走正在我國悄然升起。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隨著我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工程的實施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漸漸被人們熟悉,但是很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和內涵并不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下面我們主要根據2003年9月在巴黎舉行的第32界會議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2005年5月,我國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審定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進行分析。
在國國際公約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表演藝術,傳統的手工藝技,社會風俗、節慶、禮儀,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口頭傳說和表述,并且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等幾個方面。
而在2005年,我國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暫行辦法》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并且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其主要分為以下幾種(1)傳統的表演藝術,(2)民族活動、節慶、禮儀,(3)口頭傳統,其中也包括文化載體語言,(4)傳統手工藝技,(5)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6)與以上表述相關的文化空間。
通過進行對比分析國際公約和我國國務院頒布的文件中對非物質文化的界定可以充分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來自于民間、來自于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來自于廣大人們的生活,并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一體的,是共生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們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僅應該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展的表現形式,而且應該更加重視傳承人的延續, 這樣才能有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
通過參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也有一定的認識。下面主要從非物質文化特征進行分析。
1.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通過積累和傳承實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文化的選擇,對文明的抉擇,并且非物質文化也是經過特定的歷史階段、特定的地域性和特定的種群民族的人民群眾,代代傳承的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生動的保留了人們群眾的生產習俗、生活風貌以及生存狀態和價值觀念,并且也充分反映出了當時的宗教信仰、自然環境、社會形式等多方面的歷史形成和發展狀況。其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載體主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群體性的傳承主要是通過群體性和家庭性進行傳承,其主要包括社祭廟會、節慶、禮儀等。而對于表演藝術、口頭文字以及民間知識等都是通過傳承人代代相傳。
2.廣泛性和共享性。如果進行追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源主要是在民眾的集體生活過程中,長期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的成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其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口頭文化,口頭文化主要來源于民眾的口頭創作,世代在民眾口耳相傳, 這種形式直接反應出民眾的生活、情感、思想以及文化。
3.活態顯現。非物質文化是民族審美習慣和名族個性的活態顯現,其保持了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的產生和存在,不僅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生產方式有很大的關系,而且與產生的這種文化的背景和地域性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等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是以口頭相傳的活態形式顯現。
三、總結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深厚歷史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工作人員的重要的工作,只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范圍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才能不斷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烏丙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和認定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2]李順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界定及知識產權保護[J]. 江西社會科學,2006(5).
[3]熊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ㄗ髡邌挝唬簻刂菔新钩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