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秉輝
這些年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引人關注,相對而言,腎臟病除了關注腎虛的朋友外,較少引起關注。實際上腎虛并不是腎臟病。


據專家介紹,慢性腎臟病在我國有“兩高一低” 的現象,即發病率高、隱匿性高而知曉率低。腎臟損傷或腎功能下降持續3 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據統計,我國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為10.8%,現有成年慢性腎病患者近1.2 億,其中終末期腎病患者100 萬~200 萬,接受腎透析者約40 萬人,每年還以15% ~20%的速率增長。慢性腎臟病起病隱匿,早期并無癥狀,加上民眾對此病知曉率低,故很多病人直到尿毒癥階段方才就醫檢查。以上海為例,上海市慢性腎病的發病率高達11.8%,而此病在民眾中的知曉率只有10%,換言之,90%的市民對慢性腎病并無所知。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尿液,別以為制造尿液沒有制造血液重要。尿液是人體排除新陳代謝廢物的主要場所之一,說“之一”是因為還有肺與大腸,甚至汗腺也是排出新陳代謝廢物的場所,但它們各司其職,并不能相互替代。若腎臟不能制造尿液,本應由尿液排出的廢物在人體內蓄積便會引起中毒,成為尿毒癥,若無有效治療,性命難保。
不過,人有兩個腎臟,每個腎臟大約有100 萬個可以執行腎臟功能的“腎單位”,所以若有些輕微的損傷,一般并不會引起病人的不適,而等到出現癥狀,其功能的損傷至少已經過半,所以有人稱慢性腎臟病為“沉默的殺手”也是有道理的。
慢性腎病在我國過去多由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化逐步形成,由于醫學科技與醫療服務的發展,這一現象正在逐步變化。據2017 年第二版《中國腎臟病年度報告》顯示:糖尿病腎病正在取代慢性腎小球腎炎,成為慢性腎病的首要病因,而高血壓腎病、高尿酸腎病、藥物性腎病、梗阻性腎病在構成慢性腎病病因中的比重也明顯上升。研究慢性病病因的構成,有助于找出易患此病的高危人群,加強對這一人群的監護,預防或減緩這一疾病發生與進展。這對于早期癥狀不明顯的“沉默的殺手”來說就更顯得重要了。
糖尿病腎病血液中過多的糖超過了腎臟濾過時能保留的最大限度而進入尿中,便是糖尿病病人尿中有糖的原因。尿糖的出現其實說明腎臟至少在保留體內糖分的功能上已經不勝負擔。糖尿病人長年累月的含有大量糖分的血液讓腎臟的功能受損是不難理解的,更何況糖尿病全身的血管病變,當然也包括腎血管的受損,導致腎血流動不足、腎臟受損,以致形成慢性腎病,也成為糖尿病后期重要的并發癥。

高血壓腎病高血壓病人進入腎動脈的血液壓力過高,使腎臟呈“高灌注”狀態,可理解為腎實質受到高壓的沖擊,以致腎單位受損。而腎臟受損后又會使血壓升高,兩者互為因果,終于引發慢性腎病。
藥物性腎病腎臟是藥物作用后排出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許多藥物的本身或代謝后的產物對腎臟會造成損傷。常用的止痛藥、某些抗菌藥、造影劑、含馬兜鈴酸的一些中藥以及不合理或長期使用皆有可能導致藥物性慢性腎病。
高尿酸腎病尿酸是富含嘌呤類蛋白代謝的產物,血中尿酸本應經腎臟排出,若產生過多、超過腎臟的排泄能力,便在血中滯留,形成“高尿酸血癥”,可以引發痛風等疾病。同時,腎臟亦受到高尿酸血癥的損害,長期的高尿酸血癥亦可導致慢性腎病。
梗阻性腎病2017 年第二版《中國腎臟病年度報告》中還提到梗阻性慢性腎病的話題,所謂“梗阻性慢性腎病”是指尿路:即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因畸形、積石等原因引起的排泄不暢或繼發炎癥等引起的慢性腎病。過去醫學界對有此種梗阻的病例多重在設法疏通其通路,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對因梗阻造成的腎臟損害往往關注不夠。
慢性腎病可以治療,甚至到了尿毒癥階段也可以治療。當然,最好是預防,預防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可以預防急性腎小球性腎炎。而腎小球腎炎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病患者、高尿酸血癥者、長期服用某些可能有損腎臟的藥物者、尿路阻塞者皆是發生慢性腎病的“高危對象”,此類人群應特別注意對腎臟的保護,定期做相關的檢查,包括尿液的常規檢查及腎功能的檢查。尿液常規檢查中出現的微量蛋白、少量紅血球等常見于慢性腎病者腎功能化驗尚屬正常之時,若受檢者屬慢性腎病的高危對象則不可大意,應予進一步的檢查。
屬于慢性腎病高危對象的人群應注意避免感染、避免使用可能損傷腎臟的藥物,積極控制血糖與血壓、積極治療高尿酸血癥、積極解除尿路的梗阻。在生活中宜適當控制蛋白質的攝入,以減輕腎臟的負擔,避免過度勞累,戒除煙酒嗜好,保持愉快的心情等等。
我國民眾對慢性腎臟病知曉率低的現象,不利于對慢性腎臟病的預防和控制,故應加強關于腎臟病知識的普及。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3 月14 日定為“世界腎臟日”,旨在加強全社會對腎臟病的重視,應該告訴民眾: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腎臟也很容易受到傷害,需要我們很好地關注它、呵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