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即當地民俗文化。而民俗就是一個人從生到終的活動行為規范。民俗文化是一種心態、一種語言、一種行為模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民俗涵養一方文化。我們要靠地域民俗文化產品發展一個地方的經濟,造富一方百姓。
中國地大物博,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每一個地方都蘊藏著民間的豐富多彩文化。我們要發掘這些富含底蘊的珍貴文化,復活它的生命,要他為新時代大放光彩。但新的世紀將產生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將給民俗文化帶來“翻天覆地”的沖擊,如果一個民俗文化產業家看不到這一點,民間珍貴奇異的文化就被這種迅猛異常的沖擊所沉默。
對于旅游業的研究課題也是一個新學科命題,旅游經濟學家專門研究旅游文化與經濟文化,他們關注的重點是經濟。而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他們關注的是人類社會與民俗文化的內涵。
旅游經濟學家,研究人為什么要出門?通過研究,人們出門旅游,觀賞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風情,所發生的交易現象,及經濟現象,來策劃一個人流如潮的旅游勝地的經濟模式,如吃、住、行、玩、帶的一體化,現代化的服務。特別是近年一些地方的文化被資源化,完全的被開發利用,把文化像套餐一樣推出來,讓旅游者來品嘗來觀賞。傳統文化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對旅游、經濟、社會等產業發展是一種載體。旅游產業家們,需要在這樣一個復雜環境里,理出一條適合自己方向的路子來,來發展、創造自身的價值。
在這種大背景下,“偽文化”內容也隨之產生,一個微觀社會的民俗文化被沖擊,西部文化人有淚水洗面的體驗。我們既想把傳統的文化全盤端出來展現給世人,但卻又擔心這種文化被庸俗化,被改造。
西部大開發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六盤山地區是少數名族地區,少數名族地區的民間文化能否得到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能不能得到保護,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探討,去幫政府出注意,為地方政府提供一個制定政策的依據。文化作為一種資源要開發并發展起來,但少數民族他們又擔心自己的傳統文化被破壞,而一方面又想以文化開發來發展自己民族經濟,以文化造福一方。
地方民間文化工作者要在地域文化的旅游開發中做大量具體的工作,文化不可能象文物這個具體的物象一樣的被收藏、被保護。地域民間文化先要確定保護的主體,要看是否能夠傳承下去。往往退出生活領域的東西好保護,但是文化內容里,有一部分是很難保護下來的。民間文化的保護,需要當地文化人做領頭,要有當地人的文化意識在里面,而政府需要傾聽多他們的意見。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的民俗事項非常豐富,我們要關注伊斯蘭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的大事。我們要理解自己民族歷史和文化,要培養理論前衛的本地各學科專家。基層民族文化工作者要總結歷史經驗,加強理論修養和文化教育的知識。
西部大開發是西部各民族難得的歷史機遇,這個機遇對西北各地域、各民族是平等的,誰抓住了機遇誰就能得到發展。
西部文化建設千頭萬緒,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傳承、創新、開發、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在歲月的剝蝕和市場的沖擊下當代文化的憾動下,六盤山地區的傳統文化相當的多,但許多遺產已遭掠劫,許多習俗在解體,許多文物得不到有效的搶救。若不加緊保護,這些文化生態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六盤山地區的人們,應該喚起保護意識,懂得六盤山的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我們的整個名族的生存、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血肉相連。
保護必須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但也要分主次、先后。法律、政策、技術、產業的保護都不可缺少。政府、企業、專家、普通群眾都是保護的主體,保護的深度與廣度更要加大。一種文化的生命力體現在其傳承力上,傳承是對保護的一種積極補充。沒有傳承,保護便是消極的、被動的,雖然面臨眾多困難,但我們要以西部名族的熱情和六盤山人民的情懷來傳承六盤山地區的民間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民間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社會形態,并由其經濟生產所決定。社會形態變化必然導致文化形態變化。而六盤山地區的民間文化一直依存于自給自足性的自然經濟,而目前所面對的追求工業化、都市化、信息化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歷史的進步。與此同時也要求地域文化進行適時、適度的轉型,以適應工業文明、都市文明發展的需要。
民間文化的保護是國家建設的大事,國家要盡快制定文民族文化、人文自然遺產的法規來,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保護民間文藝的法規,要強調因行政命令、因濫用權力而使國家人文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我們認為,全面而有重點的發展、保護,這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工作,作為地方文化、民間文化工作者必須要有長期工作的準備。這種長期,甚至是延續幾代、幾十代人才能完成的,只有這種長期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一種、或多種民間文化藝術永久的生存、發展下去。
珍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聯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回汗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在新時期中,我們必須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出發,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馬成學(1963.11-),男,寧夏隆德人,初級(群文助理館員),寧夏隆德縣山河鄉政府文化干事,主要研究方向: 鄉鎮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