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休閑健體是齊魯民間體育游戲文化體現。蹴鞠不強調激烈的競爭,逐漸發展成為一項溫文爾雅的活動,講究禮儀和修養。蹴鞠游戲的游戲形式體現了齊魯文化所提倡的道德性原則。文章以中國古代體育游戲——蹴鞠為例,探討齊魯民間體育游戲的微觀文化。
關鍵詞:齊魯民間體育游戲;微觀文化;解讀;蹴鞠
蹴鞠運動興起于齊魯大地,興起于臨淄,不是偶然和孤立的,這與其繁榮的經濟、濃郁的文化、發達的科技、尚武的社會風習等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的極大富足,就促使市民擁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追求。
戰國之世,臨淄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的富足,促使市民擁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追求。僅從現有資料看,其文體娛樂活動也是豐富多樣的。各種競技、游樂活動及專業文化團體的出現。《戰國策·齊策》除了記載音樂活動外,還記“其民無不……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可見各種各樣的競技游樂活動在臨淄城中盛行一時”。
齊國歷代國君大多喜獵尚武;齊國是先秦時代產生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最多的國家。齊桓公、管仲時期,又是以武力征伐為主首霸諸侯的強國。到戰國時期,齊國軍隊以兵強馬壯、勇武善戰而著稱天下。
臨淄作為當時大國齊國的首都,是豐富多彩的文化制度,各種文化活動都居于同時代其他地區的領先地位。臨淄的宗教文化活動受泰山宗教文化中心的強烈影響和輻射,其作用也是不可輕估的。匯集泰山宗教文化的輻射與影響,并多元融合,使臨淄城市文化的建構從一開始就充滿活力,易于形成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文化特質。臨淄經春秋時期管仲對臨淄城的經濟、文化結構實行“四民分業”、 “叁其國而伍其鄙”等重大改革與調整之后,臨淄城的發展更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至戰國時代已達全面成熟。厚實的物質基礎、深廣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智慧資源,使臨淄在列國都城中展現出特異的光彩形象。
蹴鞠游戲的游戲形式體現了齊魯文化所提倡的道德性原則。
蹴鞠游戲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東漢李尤的《鞠城銘》具體記載了當時蹴鞠比賽的設置、方法、人數,裁判等情況。其銘云:
圜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列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
根據該文可知,球場為長方形;雙方各有六名球員上場,而球場兩端的球門象月亮一樣遙遙相對;每隊有隊長(“長”),場上有裁判(“平”),比賽有規則,雙方都必須遵守;裁判判決要公正準確,不能拘私而偏袒一方;隊員要心平氣和,輸了球不要埋怨同伴或裁判;最后還以蹴鞠諷喻政治,希望執政者也公正嚴明。
這段文字雖不多,卻基本上反映了漢代蹴鞠的設置和競賽的基本概況,說明蹴鞠在漢代已逐漸走向規范化和競技化了。其中關于裁判和隊員道德的規定,說明我國古代早就重視樹立良好的游戲風尚。
一種游戲形成發展變化是靠人的思想來完成的。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仁”和“禮”,講究善良、謙恭、溫順和次序,講究中庸和不偏不倚,拒絕激烈血腥和冒險、競爭、以及競爭中的自我張揚,這些恰恰是現代足球的要義。儒家認為“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所以中國古代蹴鞠的形制越來越淡化對抗,從漢代激烈的直接沖撞式對抗,發展到唐宋時期中間隔著球門的簡介對抗,再到以提出花樣為能事的白打,都在淡化對抗和競爭,強調技巧,無形中留下了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痕跡。
受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蹴鞠不強調激烈的競爭,逐漸發展成為一項溫文爾雅的活動,講究禮儀和修養。齊云社規中就講究“無仁者不可同行,無義者不可同商,無禮者不可同居,無智者不可同謀,無信者不可同談”等條文,把儒家思想和做人準則“仁義禮智信”都融到了蹴鞠活動中。蹴鞠的教育功能就成了“能令公子精神爽,曾誘王孫禮義加”和“一團和氣遍天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蹴鞠就是為了健身、進身和娛樂,而當健身功能被更好的手段代替,健身不再成為可能時,蹴鞠就僅僅成為了婦女和兒童中的娛樂活動了。
在民間,蹴鞠已經成為一種娛樂游戲,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稱帝后,把父親從家鄉沛縣接到京師長安養老,吃穿享用,極盡豪華。可太上皇對錦衣美食的皇宮生活不習慣,整天悶悶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斗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意不樂。” 劉邦遂下令在長安城按其家鄉沛縣豐村的式樣新建一個豐村,把老家的人都遷至長安,陪太上皇進行“斗雞蹴鞠”之類的游戲。這則史料說明,蹴鞠在平民百姓中已成為一種娛樂游戲,《鹽鐵論》對民間的蹴鞠活動也有記載。在小街小巷舉行的“蹋鞠”,不像宮廷蹴鞠有專門的場地,而是因陋就簡,一人或數人進行游戲,少了些對抗性,多了些游戲性,是蹴鞠在民間的變異形式。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西漢帛畫上,出現了有人伴唱有人伴奏的“蹴鞠舞”,表演性十分明顯。
明代的文人,如山東的李開先,由于山東的蹴鞠活動開展的久遠而廣泛,他把蹴球當成了每日的休閑功課,明人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有客自山東來者云:李中麓每日或按樂,或與童子蹴球,或斗棋,客至則命酒。”從文中可見,蹴鞠是李開先休閑健體的一種方式。
(作者簡介:王 利(1979.10-),女,山東棗莊人,碩士,講師,現任職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主要從事公共體育、體育史等理論課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