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兒童美術蓬勃發展,各地美術輔導、展覽、賽事成“火爆”勢態。然而,在琳瑯滿的兒童繪畫作品中,真正充滿兒童自然靈性與率真情感的優秀作品并不多見,更多的是一種成人式的兒童畫,其構圖、造型與裝飾的完整和兒童的實際年齡與天性不相符合,一些教師、家長急功近利炮制出的兒童畫也充斥其中,這類作品的大量涌現,客觀上形成了目前一種過于公式化、雷同化,工于制作的“兒童畫早熟現象”。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術教育作為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已被人們廣泛接受,它在對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自信心和藝術情感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中創造力的培養無疑是兒童美術教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愛涂鴉畫畫是兒童的天性,如何使這種天性得到良好的啟迪和培育。是少兒美術教師必須面臨的課題。現在雖然許多教師已擺脫了過去那種“臺上老師畫個樣,臺下學生全照樣”的舊式美術教學模式,但是今天看來,許多教師又不知不覺地陷入新的兒童美術教學的套路中,大量雷同、公式化的“早熟兒童畫”便證明了這一點。
兒童美術教育是藝術的啟蒙教育,天真無邪、無拘無束是孩子們的天性,也是兒童畫中最可貴的品質,是兒童畫的精髓所在。這個階段中過于強調技術的成熟和畫面的完整,就會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嘗試與探索而得不償失,因為技術可以靠后天的努力來彌補,而藝術的啟蒙與想象就更得益于早期的培養。專家認為兒童身上有著天生潛在的豐富想象力,這種潛在的想象力,在更高的發育階段便逐漸消失了,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他們自身缺乏信心,部分是由于他們的教育不得法,成長環境的不適應。當然,要擺脫已有的“兒童畫定勢”,貼近真正意義上的兒童畫并不容易。我覺得,兒童的美術教學要比高考美術教學在某些方面難得多,高考美術相對有一個明確、規范的標準和尺度,教師只要把自己在院校掌握的一套手藝一五一十地傳授給學生,也就大功告成了。兒童美術就沒那么簡單,它既不能像學音樂、舞蹈一樣有著標準和規范的基本功,也不能像高考美術那樣有較為明確的技法和尺度,兒童美術首先應當遵循他們的年齡和天性,把趣味、想象、創造、表現力的引導與培養放在第一位,啟發兒童對事物真誠情感的表達和創造欲望的啟迪,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曾經見一位家長盯著她6歲的女兒畫樹葉,每畫一片樹葉她就著急地大嚷一聲:“頭是尖的怎么總畫成圓的?”孩子左顧右盼無所適從。其實,我們不要一下就給孩子一個模式,要給他一個空間,讓他知道世界很大,什么樣的葉子都有,成千上萬的植物,很多是我們都沒見過的,應當鼓勵孩子去畫出多種不同形狀的葉子。不同種類、不同季節的樹葉,形狀不一樣,顏色也不全是綠色,完全可以是豐富多彩的,顏色不但可以隨著季節、光線的變化,也可以隨著每個人心情感受的不同而變化。要引導孩子去發現自然中美的東西,告訴他們春、夏、秋、冬都有各自不同的美。讓他們知道美不只是漂亮,甜、酸、苦、辣,輕與重、厚與薄、虛與實都可以產生美感,都可以創造不同美感的藝術作品。從而提高豐富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趣味,使他們對自身的特長充滿自信,而不盲目去羨慕別人,因為只有自信,才能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作品,也才能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是一種多維的模式,世界萬物異彩斑斕,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互相連接、重疊、滲透的關系。動態地認識事物,自由地表達想法,暢快地愉悅身心,這是兒童美術創造活動最有效的方法和最直接、最重要的功效。這就要求一個優秀的少兒美術教師除了專業技法的掌握,還應具有較廣博的學識,活躍的思維和對藝術深層面的理解,才能對兒童繪畫中透露出的才情、性格和趣味有區別地進行引導,激活潛藏在他們身上豐富的想象力.而不是以自己的一種喜好和樣式對待一群性格、情趣各異的孩子。只有避免“千人一面”的狀況,兒童的發展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
兒童繪畫中的許多優點常常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的.大膽、潑辣的線條,離奇古怪的想法,隨意、自由的造型,都需要我們及時地肯定、愛護和引導,只有在活躍、寬容的環境中才能鼓起學生探求的勇氣和表現欲望,才能使兒童的想象與創造得以充分的發揮和釋放。面對初學時膽怯的孩子,要鼓勵他們:“自己就是設計師”,啟發他們隨心所欲地畫出自己想要的各種線條,設計自己想象的各式圖形,大膽想,大膽畫,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對一些畫面一貫僵化、呆板,又不敢改動的孩子,甚至讓他們閉上眼睛在紙上畫出各種植物和線條,使他們無法按照原來的習慣和模式去畫,畫面就能很快出現意想不到的形狀與組合,既新奇又好玩,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和想象的空間。
繪畫,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門不講理的藝術,兒童繪畫更是如此。下筆可局部著手.從吸引你的小處畫,也可顧及整體從大處落筆,方法因人而異,是一種充滿自由、開放、講究個性與表現的藝術形式。這和專業畫家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少兒美術難教的地方,但也正是少兒繪畫充滿自由、奇趣、靈性的魅力所在。
“創造為先”——這是兒童美術教育的試金石,也是兒童成長階段需要播下的一粒金種子,創造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是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這粒種子會伴隨著他們生活的足跡逐漸成長壯大。兒童時期的繪畫學習,不是學一種模式或套路,而是通過創造的愉悅方式激活他們身上的靈性和想象力,讓他們學會用童心去觀察、去感受、去表現,培養他們敢于創造,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擁有健全和諧的人格,這才是我們所期盼的。
(作者簡介:江書榮,福建省藝術館創作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