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作為設計領域中的一個分支與其它設計相同,都要在設計之前對靈感源有深入的了解并研究一番后才構建出所想要達到的設計效果。而近期眾多比賽主題漸漸傾向于對中國元素的設計運用,2012年服裝設計大賽家居服設計比賽的設計主題為:“中國元素”;常熟杯的設計主題則是“琴棋書畫”之韻的“炫藝”主題;大浪杯為“集約·中國”的主題。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或紡織工業協會主辦的許多重要賽事都紛紛呈現出對“中國元素”熱烈追捧。眾所周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出屬于本民族的設計至關重要。然而要想做出中國自己民族的設計必將要對相應的靈感要素有所探究為先,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所涉及的中國元素不計其數,而本篇將以宋代服裝特征為基礎,對宋代服裝優雅的幾個元素進行考究。
一、宋代服裝優雅的元素之一——宋代服裝款式之優雅
“在所出土的宋代墓穴中南宋墓居多,從出土的服裝文物中可見其主要的“服裝結構樣式為‘大袖’和‘背子’。”從形制上來講南宋時期特有的“大袖”和“背子”賦予南宋服裝結構上獨有的雅致。其中“大袖”繼承了歷代服裝一直以來寬大而廣博的大袖樣式。這種大袖樣式也被頻繁地運用在各種禮儀場所,顯示“大袖”其飄逸而優雅的服裝風格。正如雅典女神浪漫而優雅的造型在各個時代的服裝設計當中都成為設計師們經久不衰的靈感來源,那么,中國這種“大袖”元素也同樣可以被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當中。另外,宋代典型的服裝款式背子也稱褙子。“《朱子語類》中記載:‘背子婢妾之服,因為婢妾多行于主母背后,而命名為背子。’由此可知,這種開衩的服裝最早是因為便于行動而作為婢女的服裝,后來才逐漸被上層社會吸引采納的”背子除了以腋下開衩、長袖等為特點外,很多背子領形多為直領對襟的。長袖和腋下開衩結構則充分考慮到人體與服裝之間所需的合適空間量,這也是宋代背子便于行動的原因之一。另外背子的直腰身形制也給人以簡潔、干凈、利落的簡雅風格。以上所述的背子特征決定了其具有極為修長而含蓄的外觀效果。其中前衣片上的長方形直領對襟在視覺上便不自覺地產生拉長的視覺效果,使得宋代服裝在被服用時顯現出服用者清瘦的服裝效果。其次,裙裥在東漢時期已廣為流傳,但宋朝卻將此服裝細節做了進一步發展,通過對裙幅的增加來加強褶裥的細密程度,宋人詩句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而細裥如眉皺”。“眉皺”一詞可見宋人服裝審美的細膩之處。“古代裙子以長為美,裙幅上常常捏出細密的褶裥而使裙身隨著行走更具流動感,因褶裥而得名的裙有‘百褶裙’、‘千褶裙’。”因此,“背子”休閑、清瘦的直腰身;“大袖”寬大而優雅的效果;裙子上細膩的褶裥。這些皆屬于其服裝款式優雅的重要元素,正是這些構建了宋代服裝優雅款式上的基礎。
二、宋代服裝優雅的元素之二——宋代服裝結構之優雅
從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廣袖袍、棕色羅衫等服裝與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的褐色花羅鑲邊單衣、南宋太學生周瑜墓出土的紫灰色鑲邊窄袖袍等服裝來看雖然它們的款式、花紋、顏色豐富且各異,但在結構上卻大多為中心破片、兩袖有接縫處的結構形式。而從出土服裝的整個衣身看來,“只有后中心和兩個接袖縫的分割,且袖子和衣身沒有明顯清晰的分界,而是渾然一體。”剪裁方式為直接、簡潔的“十”字型裁剪。“十”字型由水平線和垂直線構成,其水平線給人以平靜安定的感覺,其垂直線給人以運動無限和溫暖的感覺。整個“十”字型結構在宋代服裝結構中的運用無不散發著著裝者干練成熟的魅力。這種結構的程式化與穩定性奠定了宋朝服裝在服裝本質結構上的優雅基礎。《瑤臺步月圖》中的服裝便是宋代獨特的服裝結構框架下,來打造出圖中賞月侍女纖細、清秀的氣質。同時,這種簡單、平衡、規則的宋朝服裝結構組織狀態也折射出中華民族在宋代高度文化發展影響下獨特的美學追求,結構的簡約韻味也如宋代梅瓶一樣優雅動人。
三、宋代服裝優雅的元素之三——宋代服裝紋樣之優雅
如果說宋代服裝結構的簡約是其優雅的結構基礎的話,那么宋代服裝紋樣是其優雅的第三個方面。宋代常見的組織形式為折枝花式、纏枝花式、散搭花式等。從眾多出土實物中可見宋代服裝紋樣中植物類的各種樣式居多,而這主要是受宋代當時喜好花鳥植物繪畫的藝術之風所影響。宋徽宗趙佶擅長花鳥繪畫便是個例子。當時的藝術之風因此而影響到宋代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織物上所用花卉圖案靈感源于當時繪畫中的圖案,“絲綢圖案雖與繪畫藝術有別,但在選題的意義上,仍是相同的。絲綢多用牡丹、梅蘭竹菊等,主要是為了表示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那么花鳥圖案正給人們一種恬靜舒適的自然感,這種恬靜優雅的田園生活情感便在宋代服裝紋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江西德安周氏墓便有灰綠色折枝茶花暗花羅、香色折枝梅暗花綺等十多類,可見那時候流行寫生花卉。雖然出土文物已近千年歷史,但我們仍然依稀可見服裝上生動活波的組織方式以及各類繁簇花卉圖案競相開放,爭奇斗艷的精美圖案。這種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寫生花卉又再次說明了當時宋代人對清新秀麗、令人賞心悅目之自然風格的追求。再者,黃昇墓出土的動物紋也極其富有生活氣息,如香囊袋上飾有活潑生動的鴛鴦,蜻蜓戲蓮等紋樣適宜的配置和巧妙的構圖很是引人注目。
“衣作繡,錦作緣”是古代人制作服裝時的特點之一,也就是說領口、門襟、袖口、下擺等處都會被做成各種緣飾。而這類緣飾紋樣由于處在較為狹窄的服裝結構部位,因此紋樣結構形式也較為單一,呈現出S型上升狀的大小相隔的花紋圖案,有時也會有蝶蟲鳥類的動物置于其間。比如在福州南宋黃昇墓發現的印花彩繪蝶戀芍藥花邊、或印花彩繪云鶴花邊、繡梅花邊等紋飾。而大小相間的花型,以及整體所呈現的S型上升狀都是宋人直接性或間接性從大自然生態中習得的一種天然優雅的自然審美情趣。另外,宋代服裝紋樣中更具有文人優雅氣質的是被稱為歲寒三友松竹梅紋樣的運用。如南宋黃昇墓出土的棕黃色松竹梅花緞夾衣,紋樣中所呈現的松——四季常青,梅——傲雪挺立,竹——寧折不屈。宋代人民以此來寄托對歲寒三友內在氣質的向往和追求。
四、宋代服裝優雅的元素之四——宋代服裝色彩之優雅
宋代服裝的典雅除了主要反映在其服裝結構款式的簡約、服裝紋樣清新自然、古樸大方外,最后還體現在其服裝顏色的素雅美。雖然宋代初期絲綢紋樣的配色受前唐朝用色艷麗大氣之風影響,但隨著歷史背景的改變宋代也形成了自己的用色風格——其用色淡雅溫和而莊重,主要顏色常常使用茶色、褐色、棕色、綠色等中性色彩。“另外配上白色,或淡或重于地色的同色系花紋,極為淡雅恬靜。”而這份恬靜和淡雅又充分地體現在宋代服裝對于相應顏色象征性意義的選擇上。那么,從色彩象征性角度來講綠色是介于冷暖之間的顏色,它代表著當時宋代人民對希望、健康、寧靜、祥和、太平的向往;褐色和棕色則代表土地的顏色,而泥土則給人以自然、樸素之感。寄托著宋朝人民對于美好大自然的追求。同樣茶色由于屬于單純且對比較弱的色彩常給人以古雅及樸素之感。而這些顏色與白色相配的合理設計則給人以宋代服裝整體的清新、淡雅、質樸之美。
筆者認為對宋代服裝款式、服裝結構、服裝紋樣、服裝色彩這四個主要元素本質性內涵的分析和理解是可以對宋代服裝優雅風格進行有效把握的,以此來減少設計師們容易使中國元素的運用停留于表面設計的現象。進而將這種屬于中國元素的靈感來源充分運用到服裝設計當中。
參考文獻:
[1]劉瑞璞,邵新艷,馬玲,李洪蕊著.古典華服結構研究——清末民初典型袍服結構考據[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2] 周迪人,周旸,楊明著.德安南宋周氏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洪招治(1985.8-),女,漢族,吉林松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