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昌縣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有自己別具特色的方言,文章選取其中的10個典型代表詞匯,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通過古籍文獻進行印證,探求語源,從而認識平昌方言中某些詞語與字形的聯系,確定本字。
關鍵詞:平昌方言;本字;音義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可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平昌方言則屬于這種地域方言。平昌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平昌方言屬于西南官話區中四川方言的成渝片,其語音系統包括23個聲母,37個韻母,4個聲調(陰平55,陽平21,上聲42,去聲214)。平昌方言同樣具有地域特色,有很多詞匯在普通話里找不到形音義,故人們常常是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很有考證的必要。
考證方言不得不使用因聲求義的方法。黃侃先生曾說:“固知三古遺言,散存方國,考古語者,不能不之于今;考今語者,不能不原之于古。世之人或徒羨艱深而多書古字,或號稱通俗而昧于今言,其皆未為懿也。”齊佩瑢先生也就對考求方言進行過相關敘述:“訓釋古語固然得靠著訓詁的法術,就是探討現代方言也得藉助于訓詁的技巧,因為語言不是孤立的東西,古今音轉語變常是有跡可尋的。今語有僅知其音而不知其究應為何字者,有知其字而不識其為古語之遺或流變者,故欲考音問字,探原溯流,搜羅方言,證以古籍,舍訓詁學之外是沒有旁的快捷方式的”。即從表面看來,方言是在共時中呈現出來的不同地區的不同語音,但就本質而言,它是由歷時現象所造成的古今變化,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故因聲求義的方法對研究方言有重要作用。
鑒于此,文章從平昌人常用的口語詞中挑出若干典型例子,參照巴中方言音系,查閱相關方言詞典,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考其詞形,再舉出當地這些常用詞的句例,并從音韻和文獻出發進行推論驗證,并對部分有音無字或本字誤替的情況進行辨別考證,具體情況如下:
一、禾勺 [tiau55]:(1)<名>指下垂的禾穗,成熟的谷穗:割麥~~;(2)<量詞>:一根稻穗叫“一~谷子”,一根麥穗叫“一~麥子。該詞匯在方言口語中有音無字,書面語為“穗”,即禾苗所結的果實。《說文·禾部》:“禾勺,禾危穗也。從禾,勺聲。”段玉裁注:“危穗謂穎欲斷落也。”徐灝箋:禾孰則穎屈而下垂,其狀欲墮落,故曰危穗。這里的危穗即禾穗成熟垂下去的樣子,為名詞短語。《廣韻》:“都了切,上筱,端,宵部。”《廣韻·筱韻》:“禾勺,禾穗垂皃。”《玉篇·禾部》:“禾勺,懸物也。”清王筠《說文句讀·禾部》:“禾勺,吾鄉亦謂懸物為禾勺”,這里的懸物即成熟了的禾穗垂下去像懸掛的樣子,亦像其形態。《龍龕手鑒》:“~,音鳥,禾穗垂皃。”《集韻》:“~,丁了切,貂上聲,禾穗垂貌,亦懸物。”清張慎儀《蜀方言》:“禾穗下垂曰~”。韻書里讀為貂上聲或去聲在平昌方言里讀為陰平聲,語音發生了一點變化,屬地域變異。由此可見其讀音相似,意義一致,應是本字。
二、 [tsu21] :<動>:(1)鼻子塞,不通氣。鼻子~到不通氣,好難受;(2)向下猛地觸到另一堅硬物體:昨天不小心滾到地上把手~到了。平昌方言中有音無字, 其實該詞古已有之。《廣韻·屋韻》:“倒六切,塞也。”《玉篇·土部》:“~,塞也。”《廣韻》:“~,側六切。塞也。”《蜀語》“鼻塞曰~”,由古文獻相關記載可看出本字的原意是“鼻子塞,不通氣”。由此可見,該方言字與故韻書記載的形音義完全一致,應是其本字,其余義項即在此基礎上的引申義。如由鼻塞又引申出指某人行為怪異,違反常規:大熱天穿多厚的衣裳,腦子是不是~到了哦。
三、 [suo21] : <動>在平昌方言里有偷視和竊視兩種意義,如:你去~一下他在屋里頭干啥子;自己做自己的卷子,不要老是~別個的。但由于本字不明,方言里常用音同的“梭”代替,而“梭”字由古音義來看,在《廣韻》:“蘇禾切,織具。”《說文·木部》:“梭,木也。”《集韻》:“木名”。音合但義不合。對于該本字,《廣韻》下平聲歌韻:“~,素何切,偷視也。”《集韻》:“~,桑何切。并音娑。”《類篇》:“~,視之略也。或作目沙”。語音和意義都是相同,毫無疑問是從古漢語直接留存下來的。該字在有的方言里亦常訛讀為[?諬yo42],這是語音所發生的地域變化。
四、 衤要 [iau55]: <動> (1)(從中間)捆、綁、系住:弄個繩子來把這把那堆柴~一下;(2)(從中間)切斷:把案板上的蒜苗兒~住兩截炒。在古韻書中,《廣韻》:~,于霄切,平,宵韻,影。《集韻》:一笑切,去笑影。又《集韻》:伊消切。音腰。方言讀音與這些反切音完全一致。就意義來講,《玉篇·衣部》:“衤要 ,襻也。”衣襻,即指束腰的帶子。《類篇·衣部》:“一笑切。音要。衣褑。或作纟要。~,衣褑。”按:衣服上的佩帶子。《詩·魏風》:“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傳:要,~也。《晉書·五行志》:“泰始初,衣服上偏下豐,著衣者皆壓~。”清張慎儀《蜀方言》:“裙袴橫幅曰~”。即束腰的帶子,古漢中作名詞,但現今普通話里沒有了,改用腰帶這個雙音詞代替。在平昌方言里卻保留了下來,但用作動詞,并從腰帶義引申為從中間……。本字義與方言義雖不全合, 意義和詞性發生了些許變化,卻有孽生引伸的聯系。
五、跐[tsh?尥55]:<動>(1)踏,踩:我也不是那么好欺負的,由不得你踏一腳~一腳。《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頭上頂的是瓦房,腳下跐的是磚地。” (2)滑動;移動。把你吐在地上的痰~干凈。《三俠五義》第五一回:“他心內一慌,腳下一跐,也就溜下去了。”
《廣韻》雌氏切,上紙,清。又《廣韻》將此切,上紙,精。《集韻》淺氏切,并音此,蹈也。又《集韻》阻氏切。《博雅》:“履也,踏也。”《釋名》:“~,弭也,足踐也,使弭服也。”《廣韻》:側氏切,上紙,章。又《集韻》《韻會》蔣氏切。并音紫。行貌。《廣雅》:“跐,蹋也,蹈也,履也。”《龍龕手鑒》:“跐,比蹈也,履也,又音紫。行皃。又側氏阻買反。” 明李實《蜀語》:“足蹂曰~,音此平聲”。左思《吳都賦》:“將抗足而跐之。注:跐,躡也。用腳在地上蹂踏。”與古書中的音義皆合。
六、采廣 [kan?鬒214]:<形>(1)有光澤:隔壁老王家的幺兒黑得打~;(2)可用來比喻物體表面很光滑:這個石頭有點~,走這里的時候慢些。平昌方言中有音無字,經查韻書,該字出自《集韻·宕韻》:“光,飾色也。或作~。”有飾色之意。《廣韻》“古曠切。”見去聲,宕韻。音韻調完全一致。《篇海類編·人事編·采部》:“~,或作光。上色也。”與方言音義高度相似,屬于其引申后的意義,故應是本字。但是該字很少在文獻中使用,普通話里也沒有收錄,這也說明了平昌方言里的存古傾向。
七、 [?揶in214]:<動>(1)表示事物在醞釀當中:這場雨~了好久都不下;(2)襯托、對比顯出:你那件衣服穿上好看,把人都~得年輕些。普通話里未收錄,而用其他字代替。《集韻》:“香靳切,去焮切。音炘,瘡中冷”,反切音拼讀出來方言完全一致。《集韻·焮韻》:“脪,《說文》:‘創肉反出。’或作 。” 即同“脪”,表示瘡肉反出之意。《龍龕手鑒·疒部》:“~,香靳反,瘡中冷也”。明朝蜀人李實《蜀語》云“音辛,寒熱結塊曰~子。”在平昌方言里也有~瘍子之說。李劼人《大波》第三章:“伙房老張搭起白來,說:‘那是 起的,若是天上沒有云,不會這門紅。’”注: 即發生影響之意。由原意在方言里又引申為停頓,不說話:你在那里~起咋子安?還不快過來做活路。
八、扌老 [lau42]: <動>扛、拿:你個樹根子那么大,要~個毛鐵才砍得動;每次聽話都是~起半截就走。《字匯補》:“落好切。”《漢語大字典》中第二義項“方言,扛。”《漢語大詞典》“方言。拿、扛。” 作方言時基本都表示拿、扛之意,且所出現的語料大多是明清之后的書證,較晚。在古韻書上也很難找到其他相關的解釋,不常用但在方言中保存下來了。再如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二章:右肩頭~一根梭鏢。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而這里的人,多半提著鳥籠,~著釣竿。”
九、軃[thuo42]: <形>下垂:你咋個老是~到肩膀?同時 “軃神”作為固定詞組在方言里也常用,多指輕薄少年或者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徐復《方言溯源·軃神》:“蜀人謂流薄不務正業者為軃神,音托何切。”音形義完全一致。韻書例證如《篇韻》:“~,音妥。廣厚也,垂下也。”《廣韻》:“~,丁可切,上哿,端。”明李實《蜀語》:“下垂曰~,音妥帖”。形音義皆同。宋晏殊《迎春樂》詞:“長安紫陌春歸,軃神垂楊,染芳草。” 清陳學洙《茉莉》詩:“銀床夢醒香何處,只在釵橫髻軃邊。”等。
十、摌[t?鬤han42]: <動>(1)拍落:我身上好多灰,給我~一下;(2)(用棍棒等條狀物)抽、打:不聽話的話我可是要~人的。《廣韻》:“所簡切,音產。以手動物也。一曰捍摌,手精擇物也。”又《集韻》:“所恨切。揮也。”《龍龕手鑒》:“所簡反,以手核物也。”表示用手把東西拍落下來。與平昌方言里的第一個意向一致。該字在平昌方言里的使用的頻率很高,但在普通話中沒有保存下來。同時方言里由“以手核物”引申出其他意義:如那只兇狗又跑起來了,快把它~(驅趕)走;把雞蛋打到碗里~(迅速攪和、使之混和)勻下鍋。
以上是從平昌方言里挑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并對其本字進行考證的情況,探討這樣的方言詞語對于認識平昌方言、了解古代音韻學知識、古今詞匯的繼承性等都有重要的意義。當然,在老家平昌像這樣古色古香和古漢語有著密切淵源普通話里沒有收錄的口語詞還有很多,不能在此一一考證,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
[2](宋)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
[3](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M].北京:中華書句,1989 .
[4]李榮.成都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
[5](遼)釋.行均.龍龕手鏡[M].中華書局,1985.
[6](清)張慎儀.蜀方言[M].巴蜀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何 娟,女,漢,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現代漢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