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提高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教學水平,應該通過文學作品本身藝術魅力、藝術感染力以及文學作品所表達出來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真、人心之善和社會生活的真實來影響學生、感動學生,讓學生不斷地受到文學的熏陶。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課;文學作品;教學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語文課教學中文學作品的教學,學生普遍感興趣,也是學生文化素質提高的通識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但更是教師最花精力,組織教學最困難,最能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教學任務。
一、文學作品類課文的講解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及哲理的啟示和文學的熏陶
由于中職學校的現狀及其特殊性,學生對課外閱讀并不很積極,尤其是古典名著的閱讀,涉獵較少,這就沒有給課堂文學作品內容的學習提供一個好的基礎。很多基本文學概念的提及、相關文史知識的落實,學生都顯得較為茫然。這種情況下,師生在教學中,就不易形成共鳴。問題的關鍵在于,老師要把對相關文學作品的感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也能逐步地領悟其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并能以此為契機,深入地作進一步的賞析。教師一定要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緊緊抓住一篇文學作品中最能感動、啟發、影響學生的地方,首先感動和影響自己,才能影響和感動學生,使學生逐漸對文學作品感興趣,增強文學作品教育意義。
二、因材施教,因情引導,因趣造氛,使學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影響
文學作品的賞析以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從寫作上看,本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表現最為充分的文章之一。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連在了一起。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清”、“靜”、和“悲涼”。而這些,與作者當時的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作為成年人的老師,也有一定的體味。但只有十多歲的學生能體會到嗎?怎么拉近文章中作者情感與學生的距離?對于這篇課文,不必細究和瑣碎分析,而要從外圍突破,漸近漸透,以景傳情,以情感人以使學生情感的感受逐漸由模糊到清晰。首先在介紹作者時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作者在當時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這樣,老師就可以帶著學生捕捉到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意,以及秋的意境和姿態就有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其次,引導學生去注意散文開始那些別有意味的景物描寫上,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文章的基調,“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現實。“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接著,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作者在取材時,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這與作者當時的思想和生活情趣有關,因為這幾處都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它的取材主要是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所以,作者選取的自然景物,都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輕靈飄渺的冷落之情。其三,幫助學生弄明白散文緣情寫景的作用,幫助學生去靠近作品。
三、小說教學要通過人物命運的描述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影響
在教學中,如何讓小說的知識的講解不機械死板,而使它們能融為一體,使文學作品更有人的感情、人的故事、人的意義,從而更有興趣地進行賞析。《項鏈》是小說中的精品,它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情節構思方面。這一情節布置如何服務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思想的表達,我們要帶領學生去認識。首先,這篇小說在情節安排上,精巧細致,布下懸念,引人入勝。這一點要告訴學生,要讓學生懂得,好的小說首先是有好的故事情節,更要有鋪墊設伏。瑪蒂爾德先天條件好,漂亮。現實生活狀況不好,是個小職員的妻子,過著僅夠衣食的生活,離她向往的上流社會相差甚遠。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介紹下,開始了與“項鏈”有關的故事。一個偶然的機會,瑪蒂爾德有機會參加一場高級舞會。一個巧合,她向佛來思節夫人借到了一假的串鉆石項鏈,但別人沒有告訴她,她就以為是真的。一個意外,她把項鏈弄丟了……從此,瑪蒂爾德的生活墜入了深淵她要傾家蕩產地還項鏈,她花了十年的時間,才還清賠項鏈所欠下的債務,最后才知道,自己弄丟的是一串”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項鏈。
無可言喻,真是出乎意料之外。莫泊桑怎么這樣編故事啊!這也太狠了吧!真實嗎?但是這恰恰是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忠于生活、典型再現生活的表現。十九世紀的法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金錢至上,社會等級區別顯著,一心想往上流社會爬的瑪蒂爾德必將遭此厄運。她的倒霉是環環相扣的。要不掉價地參加舞會,就要置新衣,條件不夠,所需項鏈就要去借。有了項鏈,參加了舞會,吸引了部長的注意力,人又漂亮……,于是乎,過于“陶醉”了,得意忘形了,自然丟了項鏈。她認為項鏈值四萬法郎,要賠就必須花十年時間去還債,真是倒霉透頂。所有這些,都是合乎邏輯的,都是必須的。這就叫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莫泊桑之所以這樣構建故事情節,是因為瑪蒂爾德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文化,人物命運,故事情節只能如此。故事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有了這樣的情節,也就塑造成功了法國十九世紀中下層小人物的典型瑪蒂爾德這個經典的人物形象。給學生講小說的情節,就該這樣給合人物以及人物所處的社會現實來分析人物的命運和小說主的題揭示,去體會作家的匠心獨運和小說的精巧構思。而不是簡單地理清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四、帶領學生細細品味環境描寫對人物刻畫的極力烘托
以《祝福》為例,小說的開始,魯迅就在為我們展示那個時代江南水鄉小鎮的風貌:“舊歷的年底”到了,魯鎮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年,鎮上大戶魯四老爺家也在忙著“準備”,他家的傭人們“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中浸得通紅”。這是一個舊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農村的縮影。并且這里貧富懸珠,這里消息閉塞,這個農村的面貌在辛亥革命后毫無變化:“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小說的結尾,魯迅再次渲染了這副景象:“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所謂“幸福”是莫大的諷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著祥林嫂們,就是這樣的社會,最終吞噬了祥林嫂。在課堂上老師要盡量帶領學生進入這個境界。可展示相應圖片,也可帶學生觀摩電影《祝福》,進而讓學生感性地熟悉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本是生活在賀家鎮山里,丈夫死后,為了逃避改嫁,來到魯鎮,已被封建禮教所不容。后被婆家綁回,被逼改嫁賀老六;日子剛好過,丈夫卻病死,兒子又被狼刁走——似乎這個世道是不容祥林嫂的。后來,無奈之下,祥林嫂再到魯鎮,精神已經瀕臨崩潰。此時,無人幫助,無人安慰。祥林嫂訴說痛苦,人們漸趨麻木;祥林嫂準備福禮,魯四老爺嫌她手臟,加以制止;捐錢贖罪,神靈不顯,祥林嫂仍沒有資格準備福禮。看來,這個社會是真的不容祥林嫂的。無論是衛家山,還是賀家鎮,或是魯鎮,怎樣的地方,如何的環境,都是不讓祥林嫂活下去的。于是,在這個江南水鄉小鎮,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在富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在有錢人家迎新年的爆竹聲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了。這就是環境和情節和人的關系。江南水鄉魯鎮這個環境推動的是祥林嫂的故事。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塑造出了祥林嫂這樣的典型人物。作者魯迅也借此完成了反封建禮教的命意。
給學生講環境,一定要這樣結合情節,結合人物去分析,才能讓學生明白環境描寫的作用,典型環境的意義所在。所以,小說篇目的教學,環境、情節、人物的解說,是要結合在一起的。
五、戲劇教學要通過符合生活的真實來影響學生的情感讓其真正體會文學的教化作用
以《雷雨》為例,通過這部戲的學習,達到讓學生感知戲劇沖突的目的。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疏理清楚以下這些矛盾沖突。周樸園是代表資產階級階層的,是資本家,他“故意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發的是絕子絕孔的昧心財。”魯大海是工人階級的代表,大公無私,團結工人,在礦上組織罷工,與周樸園進行了勇敢的斗爭。他們的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這是整部戲中主要矛盾。周樸園又是封建大家族的代表。他對魯侍萍始亂終棄,他限制繁漪的人生自由,壓制周沖的進步思想,整個人表現得冷酷、殘忍。魯侍萍則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的代表。她善良,被周樸園玩弄后拋棄掉,深受其害;她堅忍,欲死不能,而艱難生存。她與周公館這個封建家族是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這也是尖銳的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另外,人格扭曲的繁漪與人性丑惡的周萍之間的矛盾;心理陰暗的周萍與單純、善良的四鳳之間的矛盾;煤礦工人魯大海與公子哥兒周萍的矛盾;保守、冷酷的周萍與進步,開朗的周沖之間的矛盾,無不構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在極尖銳的矛盾沖突之中,把劇情推向高潮。通過學習《雷雨》讓學生根深蒂固地明白并記住一點:戲劇的生命力,就在它的矛盾沖突的構建上。
總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文學類課文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文學作品本身藝術魅力、藝術感染力、以及文學作品所表達出來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真、人心之善和社會生活的真實來影響學生,感動學生,讓學生不斷地受到文學的熏陶。
(作者簡介:黎 英(1962-),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