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多元文化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即存事實。多元文化給高校德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因此,高校德育為適應新形勢必須有新內容,這就要求德育內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創新。本文從傳統文化、普世價值和媒介素養三方面闡述高校德育內容創新,力求切實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多元文化;挑戰;創新路徑
高校德育與文化息息相關,二者密不可分的關系,使得文化的每一次深刻嬗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高校德育上的震動與變革。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當代高校德育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等,對高校德育提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新要求。德育內容作為德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必須自覺地把它納入到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創新,才能使德育具有時代特征,才能真正滿足大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的內涵
“多元文化”這一術語,在西方二十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它作為一種思潮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多元文化”指代的是兩種文化現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會的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此以后,“多元文化”的含義開始由僅關注宏觀層面——種族、民族差異,逐漸進展到涵蓋微觀層面——價值規范的差異,開始越來越多地與“文化”自身的含義相對應。也就是說,“多元文化指的是人類群體之間價值規范、思想觀念乃至行為方式上的差異。”①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多元文化也逐漸成為事實并且朝著更加復雜的方向發展。多元文化在我國這個特定的系統中,“主要指由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等構成的文化共存系統,表現為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態度取向、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是其核心。”②
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雖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說的充滿了各種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對抗與沖突,但也確實體現和滲透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它一方面對文化自身的發展歷程和文化的諸多方面構成了沖擊,另一方面也對教育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③一方面,它有利于我們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不斷補充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不足,進而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一方面,它對我國原有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給高校德育帶來困惑與挑戰。
二、多元文化對高校德育的沖擊與挑戰
多元文化是新與舊、傳統與現代重疊交錯,使各種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碰撞交融,它的形成使當今大學生的思想更加自由、開放,大學生可以自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在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倫理、特別是當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給高校德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與挑戰。
(一)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種思想觀念匯聚、沖突,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思想,大學生無法判斷什么為善、什么為惡,該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致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缺乏目標,大學生的精神被溶解,理想遭放逐,甚至出現了理想道德信仰危機,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淡化,對政治理念的追求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從深層次上把握政治理論的內涵,缺乏一定的政治鑒別力。不知道如何設計和把握自己的人生,精神空虛、頹廢,對生活缺乏熱情。另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多元文化的發展必然會形成多元價值觀,受西方文化與市場經濟等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價值觀中出現了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具體表現為在處理人際關系上,+mJq+xM7w4dyVfe9f0ur1A==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奉獻精神,一味追求時尚消費和享受,不求上進;在利益選擇上,過分看重物質利益而忽視道德、民族利益,缺乏對智慧、美好情感和友愛人際關系的追求,功利傾向明顯。這使得傳統德育內容中的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受到了嚴重影響,對大學生身心發展帶來消極后果。
(二)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為失范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許多方面都發生著激烈的沖突,如祖先崇拜與現代自由意識的沖突、重農抑商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沖突、因循守舊與現代社會追求革新創造精神的沖突、道德本位與現代社會追求科學理性觀念的沖突等。這種由于傳統的價值觀念大廈已被摧毀, 而新的信念大廈尚未建立而引發的價值觀念多元并存的局面, 將人們拖出了“詩意的棲居之地” , 使得現代人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無所歸依的狀態, 使為數眾多的青少年學生喪失了對善惡美丑的應有的道德判斷力,”④再加上西方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大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缺乏積極的道德情感,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狹小、封閉的空間里,使得崇高的道德人格不再奉為楷模,道德失范行為不再感到內疚甚至無動于衷。價值選擇的迷茫、道德評價的紊亂,進而導致大學生做出種種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近年來,大學生犯罪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所以我們有必要反思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德育上的新出路。
(三)心理素質脆弱,心靈家園空虛
西方文化、大眾文化等帶來了形形色色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大學生對文化選擇上的困惑與迷茫也隨之而來,不免出現思想混亂、心理失衡,再加上面對著激烈的競爭和學習、就業的壓力,大學生本身就已經心理負荷超重,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容易急躁,好感情用事,不善于用理智去控制情感,缺乏對挫折的容忍力和自我調適力,心理素質凸現脆弱。特別是現代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每天面對各種主流的與非主流的思潮和觀點,虛無空洞的文字,追求視覺沖擊力的圖片,使大學生更傾向于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從而造成對現實世界人際交往的疏遠,冷漠對待現實人際關系,出現人際社交障礙。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造成大學生心理的異化,現實生活中經常有報道大學生盜竊僅僅是為了一種冒險心理的滿足,有的則是出于無知、無聊而走向犯罪道路。所以,在文化信息多元大今天,大學生也會陷入失落和空虛中,荒蕪的心靈家園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去修復、去滋養。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內容的創新路徑
面對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傳統的高校德育內容凸現出諸多的缺失和滯后,因此,高校德育必須積極應對挑戰,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在德育內容上進行優化和創新。
(一)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能力
文化自覺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解釋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⑤文化自覺是人們在文化發展中的理性思考和自由選擇。“文化自覺要求人們以世界文化的總體趨勢為參照系,審慎地分析我們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具有多大能量,從而更好地確立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與世界文化潮流保持一致。”⑥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要引導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加強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國五千年的文明進程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道德觀念和精神。例如,精忠報國、顧全大局的高尚情操,講究禮節、注重修養的道德品質,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奮斗精神,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的自然觀等等。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孝悌、敬業等等傳統精神和傳統道德被倫理學家們稱為中國的“第一精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域外人士吸收其而成為治國安邦的法寶。高校德育要充分汲取其精華,批判創新,將其納入德育內容中,加深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大學生作為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更應該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在對民族文化“自知之明”的基礎上,與不同文化進行交流、溝通和對話。
(二)進行普世價值教育,拓寬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交往范圍
“普世價值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根源于人類現實生活所形成的一種全球性的價值共識,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實踐和交往中逐漸形成的,這些價值觀念經過實踐的考驗被各國人民共同認可,比如自由、平等、公平、正義、誠信、法治、民主等,都是wLQ39rRnG4a+pM+yffqwdg==現代社會普遍推崇的社會理想,被賦予了普世價值的意蘊。價值通常代表一種需要、肯定和追求的意向,普世價值就是全世界人民都普遍需要、肯定和追求的意向。”⑦當今世界,普世價值越來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例如,在日本特別重視對大學生的國際意識教育,強調“只有做一個真正的國際人,才是一個出色的日本人。”⑧多元文化背景下東西方價值觀念、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沖突、融合,給價值觀正處于整合、鞏固時期的大學生帶來困惑與迷茫。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對大學生除了進行主導核心價值觀教育之外,還要對其進行普世價值教育,使大學生在樹立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民族自信心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對當今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與把握,超出民族的狹隘視野,具有世界胸懷和世界眼光,以更加積極地姿態參與世界文化溝通和交流,并樹立起對人類整體前途與命運的責任感。學會從全球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更全面、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世界范圍內存在的問題。因此,進行普世價值教育,使高校德育真正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也使我國的大學生成為合格的“世界公民”。
(三)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質和修養
媒介素養教育是是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于二十世紀30 年代提出的一種教育主張。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定義為:“人們面對媒介所傳播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⑨對大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大學生正確地對待和批判性地使用大眾傳媒,使大學生能夠自覺防范大眾傳媒的錯誤影響和不良侵蝕,不斷提高媒介辨析能力和媒介素養,從而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和價值觀念。當今多元文化的形成與大眾媒介的迅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大眾媒介使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文化得以傳播,尤其是網絡的發展與普及,使得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鋪天蓋地的向大學生撲來。一些大學生盲目追隨大眾文化、非主流文化的潮流,批判精神弱化,文化趣味降低,也造成了大學生思想混亂、心靈空虛。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開設媒介素養通識課程,舉辦專題講座等,幫助大學生理智地認識媒介的功能,增強辨別媒介信息和正確使用媒介的能力,特別是要注重提高網絡道德自律能力,自覺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另外,高校可以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參與到媒介產品的制作,使大學生真正發現媒介的價值,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質和修養。
結語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內容創新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是滿足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在堅持主導德育內容的前提下不斷創新德育內容,真正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開創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注釋:
①③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②⑥杜時忠,盧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課程建設[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④王學鳳.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校德育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2005(6).
⑤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⑦田慧.論普世價值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J]. 思想理論研究,2009(2).
⑧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劉淑穎(1986.9-),安徽碭山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1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