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育教學中,有一個好的情感氛圍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奮,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文章通過邏輯分析、文獻資料等方法對體育課堂教學中情感氛圍的研究熱點進行了探討,提出多種途徑來創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氛圍。
關鍵詞:體育教學;情感氛圍
引言: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開展,體育課堂教學中情感氛圍的創設研究越來越多的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對此的研究也不斷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體育課堂教學中情感氛圍的重要作用。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可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氛圍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經常自覺參與各種體育鍛煉,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
一、情感氛圍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1.有效的調動教與學的潛能,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情感有增力功能與減力功能,增力性情感對學生活動起積極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如能利用情感的增力功能和減力功能,再結合教材的特點,達到情感喚醒,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不斷的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學習活動就會變的輕松愉快,節約了心理能量,減輕了心得壓力,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3.有利于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情感交織在人的思維中,其存在影響智力的發展,無論何種抽象的思維,沒有情感都不能進行。情能激思,啟智,人的思維需要情感去滋潤和培養,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利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學生在課堂則表現為積極的思維刻苦學習,并敢于質疑提問,發表見解,則會達到“以情激思,以情啟智,通情達理之功效”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情感影響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德育過程由知、情、意、行四個環節構成,情感與意志是認知轉化為行的中間環節,相對來說情感起動力作用,意志起控制作用,因此把情感培養看成是德育過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把“動之以情”看作是德育的一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體育課堂教學中情感氛圍創設的途徑方法
1.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應在課前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課中爭取做到用生動的語言,動聽的語調感染學生,通過準確、優美的示范動作吸引學生。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起到表率作用。
2.尊重和愛護學生。讓學生逐步的學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氛圍。對學生的愛護要滲透到平時教學中 ,要給學生以足夠的安全感,這樣,學生才能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的投入到體育活動中 。
3.創設環境 調動情感。情感具有情景性,一定的體育教學情景可以使學生產生某種情感,體育教師可根據體育教學規律特點有目的的創設某種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里進行體育活動,產生課堂情緒共振,增加體育教學的情緒色彩,從而提高教學的感染力和教學效果。
4.要善于讓學生領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個班或者一個運動隊中學生或運動員的水平身體素質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應該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下因材施教,以調動全班同學或全隊的隊員的學習積極性。
5.運用競爭 激發情感。應用游戲法和競賽法、評比法等方法,給學生創設一個你追我趕的學習情景,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獲得愉快、興奮、滿意的情感,并產生強烈的動機。
6.滿足需要 引發情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心學生了解了什么,學生體驗到了什么。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創設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節奏,并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的趣味性和難度性有機結合,使學生形成想學、想練、樂學、愛學的學習情感和積極向上的志向,并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7.期望效應 激發情感。在每個人身上,原來存在著認知和情感,在外界條件的刺激下會變成一種強烈的期待,從而形成一種動力,期待之所以能夠給人帶來強大的情感力量,是因為人意識到自身的作用與價值。因此,教師的期望、信任將會鼓起學生情感,個性順利發展的風帆。激發并運用肯定性的評價,激起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強烈愿望,讓學生體會到被接受、被關注,使每個學生都以愉悅的心情,從事學習鍛煉。
三、結論與建議
1.情感氛圍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能有效的調動教與學的潛能;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有利于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情感影響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
2.體育課堂教學中情感氛圍創設的途徑方法主要有:教師的表率作用;尊重和愛護學生;滿足需要引發情感;期望效應激發情感;創設環境調動情感;讓學生領略到成功的喜悅;運用競爭激發情感等途徑。
參考文獻 :
[1]張健強.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動力的探討[J].體育期刊,2002(09).
[2]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劉永輝.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體育[J].體育在線,2001(01).
[4]李燕銘.淺談體育課中的情感環境[J].體育期刊,2005(04).
(作者簡介:李 峰(1983-),男,漢族,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體育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