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的實施,體現了國家立法、科學立法與人民意志的一致性,將使我國的勞動用工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備,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穩定,勞資關系更加趨于平穩。同時,《勞動合同法》第六條規定,“工會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并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一權利和職責的賦予,對工會在進一步理順企業與職工關系,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在充分理解《勞動合同法》中工會權利的性質和工會權利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在企業執行《勞動合同法》的全過程中體現工會應有的職責。
一、發揮宣傳指導作用,協助做好職工權益認定
在認真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中,廣大職工對這部法律的認知度是工會依法維權的前提。因此,工會必須深入進行《勞動合同法》的宣傳教育,最大限度地使職工明確自己的合法權益。
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工會一定要加強對《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和教育和培訓,增強廣大職工依法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及心理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的法律和維權意識。首先是。在企業執行《勞動合同法》過程中,工會應根據勞動合同關系的產生,以勞動者進入用人單位為前提,通過工會自己的宣傳陣地、宣傳手段和宣傳途徑,大力宣傳《勞動合同法》,讓盡可能多的職工了解這部法律,使他們明確自己依法享有的權益。現實中,許多員工不懂法,甚至也不知道有《勞動合同法》,因此,也就不會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這種現象在農民工和派遣工與日俱增的今天,特別是在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就業十分困難,勞動者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尤為普遍、尤為突出。以此,廣泛地宣傳《勞動合同法》,是工會組織在企業執行《勞動合同法》中的首要任務。
因此,工會干部要根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平等的法律地位,直接幫助指導員工個人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避免勞動者個人在無法明確認定自身合法權益的情況下簽訂勞動合同。在過去的實踐中,有許多勞動者缺乏勞動合同方面的知識,出了不少問題,為此,工會應當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是十分重要的。
二、發揮維權渠道作用,主動做好職工權益訴求
在執行《勞動合同法》中,工會應當向職工提供權益訴求的多種渠道,使他們的正當訴求通過一定的渠道反映出來,并得到回應或解決。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工會可以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通過平行協商,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訂立集體合同。那么,有了勞動合同為什么還要訂立集體合同?這是因為,勞動合同是勞動者個人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協議,是對勞動者個人權利義務的規定,而集體合同是由工會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協議,它涵蓋面大,對用人單位和本單位的全體職工具有法律約束力。集體合同是工會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形式。一旦集體合同形成草案后,應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工會要在依法監督勞動合同的訂立、執行、變更、解除和終止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集體合同執行情況的考核力度,切實保證集體合同的履約兌現,發揮維權渠道作用,主動做好權益訴求。目前,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的集體合同,大都是同一的格式,其中很多的條款都是面上的工作,比較籠統。因此,有必要對集體合同的主要條款作進一步的細化。比如,針對熱點難點問題簽訂專項集體合同。按照《集體合同規定》和《勞動合同法》規定,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專項集體合同。因此,工會在與企業簽訂專項集體合同時要針對熱點和難點問題,如勞動報酬的增幅、女職工專項保護、勞動安全保護,職工分流安置等專項集體合同,切實把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關鍵問題納入到集體合同中,以此約束勞動關系雙方的行為,使職工與企業的勞動關系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工會在承擔平等協商和與用人單位簽訂集體合同職責的同時,還要通過職工代表聯席會議、職代會籌備會、基層民管小組等形式主動收集員工的個人利益訴求,并且將員工的個體訴求集中概括起來,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簽訂集體合同和工資協商等合法的組織渠道溝通協商,反映勞動者的意愿和呼聲,尤其是在用人單位采取某些方式處理勞動關系,可能危害到勞動者利益之時,更應當依據《勞動合同法》幫助利益受損的員工進行訴求。在企業,個人的正當訴求往往被用人單位所忽視、甚至被忽悠,但作為依法而建的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員工權益,通過合法渠道進行員工利益訴求是能夠產生一定效果的。因此,要積極組織勞動者加入工會。勞動者在勞資博弈中處于弱勢,要維護自身權益,單一的訴求和行動效果有限。因此需要組織起來,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這就使組織和加入工會成為一種必然。但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勞動者沒有加入工會,這一方面與他們對工會缺乏認識和了解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工會的宣傳、組織工作還沒有到位有關。既然《勞動合同法》把勞動者與工會組織納入其中,并且作為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那么,大力吸收更多的勞動者加入工會就是無可回避的責任。
三、完善民主監督體系,主動做好職工權益保障
職工權益的保障除了法律的認可外,在企業還要有一定的民主監督,并且這種監督是制度化的,呈現出一種體系的狀態。只有這樣,職工的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工會在建立完善民主監督體系,切實保障職工的民主權利的工作中,要積極主動地爭取行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保證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的完善和提高。在企業履行《勞動合同法》中,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代表聯席會議確定。
工會要組織職工進行群眾監督,定期不定期地對職代會的有關決議事項、集體合同條款的執行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目前,很多企業工會采取的是中期和終期兌現檢查。但問題是,兩個時段的檢查情況公布做得不及時,或者是公布的范圍有限。所以說,兩個時段的檢查要作為一種制度堅持下來,檢查的內容和結果要及時向最廣泛的職工公布,接受職工的民主監督。如果企業違反集體合同,侵犯了職工的勞動權益,工會可以依法要求企業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對企業違反集體合同依法申請仲裁和提起訴訟的工作,應當是今后一段時期工會代表職工利益進行民主監督的重中之重。
此外工會還應積極推行廠務公開制度,切實保障職工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對于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關系中的強勢地位,勞動者在勞動合同關系中的權益,僅憑勞動者個人的力量無法得到保障。《勞動合同法》據此強化了工會通過集體合同制度發揮的制約作用。在員工與企業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簽訂了勞動合同后,工會組織一方面要通過對集體合同和集體協商協議定期進行檢查,檢查條款的兌現情況;另一方面,在日常生產經營工作中,要協調企業有關部門定期對勞動合同條款的具體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尤其是加班工資的全額兌現、企業安全管理和安全設施是否到位等具體情況的檢查。
綜上,工會在《勞動合同法》中的職責是它對所代表的勞動者應負的社會責任。工會承擔對勞動者應負的維權職責,其自身的條件在于:要有廣為覆蓋的完善的組織體系和機構,有敢為勞動者承擔責任的工會領導人,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維權機制,最關鍵的是工會的法律主體地位必須明確,不能依附于用人單位。只有如此,工會才能切實履行《勞動合同法》賦予的職責,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良好的工會外部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條件包括,企業領導者生產經營的理念和對工會發揮作用的支持,社會輿論的配合,法律制度的嚴格執行和賦予工會制約平衡勞動關系更為有力的手段。
(作者單位:南京際華5302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