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在學習是指無處不在的學習,即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本文分析了泛在學習的涵義、特征以及泛在學習環境,并在此基礎上主要對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換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泛在學習;泛在學習環境;教師角色
一、 引言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已對人們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泛在學習方式逐漸流行,并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泛在學習是指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它的發展必然對傳統教學方式產生影響,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與傳統學習環境下所不同的要求,在這種學習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將發生怎樣的轉變,這是泛在學習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探討了泛在學習的涵義、特征以及泛在學習環境,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換等問題。
二、泛在學習
1、泛在學習的涵義
泛在學習(U-Learning),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的一種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使用身邊的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來進行學習活動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學習。
2、泛在學習的特征
泛在學習的主要特征: 永久性、易獲取性、即時性、交互性、教學活動的真實性、適應性、協作性。
(1)永久性:學習者可以將每天的學習進度記錄下來,在不刪除的情況下,學習者永遠也不會失去學習進度;
(2)易獲取性: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控制的,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文檔、數據或者視頻資源;
(3)即時性:無論學習者身處何地,他們都能即時獲取信息,這為學習者即時解決問題提供便利;
(4)交互性:通過同步或異步的交流方式,學習者可以與專家、教師或者學習伙伴進行交互;
(5)教學活動的真實性:學習可以真實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面臨的問題或習得的知識是自然世界里真實可信的;
(6)適應性:學習者可以在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方式獲得正確的信息;
(7)協作性:學習者可以在計算機支持的泛在協作學習環境中實現社會知識建構和共享的社會認知過程。
三、泛在學習環境
泛在學習環境(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是支持泛在學習的一個整合的學習環境。泛在學習環境包含了無所不在的感知環境、智能化的學習設備以及泛在學習支持系統三部分。泛在學習環境具有泛在性、智能性和交互性的特點。
在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是一種自發的行為。學習者可以積極主動地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利用他們所需要的文檔、數據和視頻等等學習信息進行學習。如:多媒體技術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不僅能提供圖文聲像,還能組織與管理各種教學信息;基于Internet的網絡環境,也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協作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世界各地的教師、學生或其他參與者都可以在網上進行實時交互,互相探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在這種新的教育和學習環境中,不僅使教育的模式和觀念將發生變革,而且使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也將發生變化。
四、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被定義為教書匠和講解員,教師僅僅把自己掌握的書本知識轉授給學生,師生雙向交流可有可無。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地應用,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已發生很大改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已有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因此,在新的學習環境下,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下:
1.由 “灌輸者”轉向“促進者”
在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不再局限于將已有的知識清晰地講解或呈現出來,更重要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并且盡可能的組織協作學習(開展學生之間討論與交流),引導其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如提出有創新性的問題來引起學生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盡可能把問題一步步深入分析,以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善于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去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2.由 “授業者”轉向“研究者”
在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教師作為課程開發者在對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上,應該不僅僅局限在確定出某門課程應進行的時數,或某一門課程適宜劃分成幾個模塊;給學生布置多少任務等具體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確定新的教學方案等等。教師要尋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案,就需要開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師必須把教育教學作為研究對象,教師研究是對實踐的研究,在實踐中的研究,為了實踐的研究。
3.由“傳授者” 轉向“引導者”
在泛在學習環境下,個別化學習是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為了促進學生的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教學幫助,使每個人的潛力都能得到最大發揮,教師還要扮演學生的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如幫助學生確定完成學業所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選擇適合其學習的學習方法;指引學生不斷擴充知識深度;及時檢查和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等,最終目的在于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
4.由 “傳道者” 轉向“心理保健者”
由于社會競爭加劇,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教師要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護健的角色。教師要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還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給學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5.由“執行者” 轉向“設計者”
在泛在學習環境下,為了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知識,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為其提供各種資源,確定學習時所需要的資源種類等等。為此,教師自己不僅要掌握相關的網絡技術,能夠設計開發先進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環境,還要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根據學生興趣、學習風格、學習習慣等來設計學習資源和課程,幫助學生學會獲取信息資源方法以滿足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
6.由 “個體” 轉向“協作者”
泛在學習環境強調交互性和協作性,強調各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因此就需要各科教師從個體走向協作,與其他教師協作,同學生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積極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論。教師由過去的主角轉為學生的伙伴。除了師生間的協作學習外,教師之間通過網絡通訊也可進行超越時空和地域界限的協作。
五、結語
雖然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泛在學習的開展,給傳統教育帶來根本性的挑戰,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如今教師將自己簡單的限定為學習的指導者、知識的傳授者、課程的執行者和教學的管理者,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角色不重要了,相反,為了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教學內容,而且要熟悉學生,掌握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充分利用人類學習資源,設計開發有效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引導和幫助。因此,教師角色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文靜,趙愛紅. 泛在學習融入傳統課堂中的學習模式設計[J].教學園地,2009.
[2]付海東,泛在學習網絡環境中的技術支持[J].長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
[3]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0(9).
[4]張潔,王以寧,張晶.普適計算支持下的泛在學習環境設計[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5).
[5]徐晶晶,新媒體環境下的泛在學習研究[D].第四屆全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 2008.
(作者簡介:程艷靜(1986-),女,漢族,陜西富平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鄒策千(1959-), 男, 內蒙古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