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伊始,淪陷區的各階層,特別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欣喜若狂,正如民謠所表達的那樣——“盼中央,望中央”。似乎國民政府一旦復員,民眾將不僅徹底摘除了“亡國奴”的帽子,期待已久的和平、幸福生活也即將實現。然而,隨即而至的殘酷現實,令原本生活在日軍鐵騎下的民眾逐漸失望,“日本在時盼中央,盼來中央遭了殃”。對國民黨政權不滿的政治情緒經過催化和發酵,最終轉變為絕望,“糟中央,爛中央,中央來了沒時光”。依據政治心理學可知,人的行為受其心理支配,政治心理必然影響著政治行為和社會變革,如促進政治認同,穩定社會情緒,維護政治安定等,相反,負面的政治心理也可以制造社會的混亂和動搖政權的統治基礎。顯然,戰后的1945至1949年間,民眾不滿的政治心理是導致國民黨政權敗亡的關鍵性環節。
1927至1937年國民黨人選擇南京作為首善之區和國家政治中樞,其間,南京地區民眾的政治心理被再次塑造和強化。因此,戰后的初期階段,較之其他淪陷區,南京民眾對國民黨政權的政治的“期待”更加濃厚。不過,“中央來了一掃光”的現實卻促使他們的心理轉向,其結果也是政治上的“背離”。所以,選取南京地區作為考察中心來研究戰后淪陷區民眾的政治心理變遷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至于這項研究的意義,茲分述如下:
第一,延伸和深化了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的研究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在國內民眾中的威望達到其頂峰;但是,轉瞬之間,國民黨政權便在大陸覆亡。對此,近數十年來,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別給予了各式樣的解釋。然而,無論大陸、港臺還是海外學者,在探討該問題時,其考察的層面大都局限于宏觀政治和精英階層。例如經濟崩潰說、腐敗說、私有制說、失去農村(民) 說,即認為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迅速崩潰,源于農村問題、特別是農民的土地問題未被有效解決;以及全能主義政治推行失敗說和未來得及制度創新終至合法性危機說,等等。顯然,以上幾種主要觀點都是從大處著眼,認為那些都是國民黨南京政府迅速覆亡的原因。不過,對于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環節,即民眾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態度,目前學界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譬如,雖然權力階層存在普遍的腐敗,但是,這個負面因素在社會中產生了怎樣的效應,普通民眾對此持以怎樣的態度,等等。因此,視角下移,探究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亡的民眾的政治心理因素,動態認識其整個過程,可以補以往學界研究之不足。
而且,“視角下移”的方法是當前學界研究的趨勢,“歷史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上層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層面,只有從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深處,才能取得現代歷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進步?!?br/> 第二,拓展了政治心理學的研究界限
政治心理學科發軔于1920年代,它的出現與發展和西方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1985年前后,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政治心理學,此后,該學科迅速發展。綜合國內研究政治心理學的成果,依據類別劃分大致有如下兩種:綜合評析國內外政治心理學研究狀況的論文和與現實政治心理相關的獨立研究文章。至于后者,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類別。微觀層面的研究是指一些學者運用政治心理學理論對政治人物進行分析,深入探討政治人物的性格對政治結局的作用。中觀層面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其一,研究一定區域內總體政治心理的特征;其二,借助政治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對具體事件予以解讀;其三,探討特定群體的政治心理,如青年學生、農民或者公務員群體等。
根據上面的論述可知,近些年的國內政治心理學研究存在以下兩點不足:其一,關注1949年以后,特別是當代國內各類群體政治心理的成果居多,對歷史事件的研究不夠重視;其二,對政治系統和政治心理的相互影響及其結果的研究比較薄弱。所以,在抗戰勝利后的這個大背景下,以南京地區為考察中心,運用政治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當時的民眾在1945至1949年間的政治情緒,既可以豐富對國民黨敗亡大陸原因的認識,補以往研究之不足,還可以拓展國內政治心理學研究的界限,推進政治心理學科的建設。
第三,這項研究將是當代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歷史資源,可以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
該項研究成果能夠給當下的政治生活提供借鑒,因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的軌跡可循。進行社會建設,維持社會穩定,必須時刻關注民眾的政治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對之疏導,將其引向積極的渠道。目前的國內正處于社會的急速轉型階段,糾葛、矛盾和沖突交織于一起,廣大民眾立足于自身的環境,通過自己對社會的理解,以各種方式認知社會。這樣的政治認知是政治心理形成的基礎,由此,逐漸產生出政治情感、政治動機和政治態度。政治心理經過積淀,將對政治活動產生影響,進而成為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再分配的重要精神前提,其作用的性質也難以預料。
中國古代思想及孟子曾闡發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管仲則探討了政治心理與政治秩序的關系,指出“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韓非子研究了政治心理與政治統治的關系,認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先行者、民主主義政治家孫中山曾專門探討心理建設問題,指出“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所以,維持社會穩定,必須先維持“人心”的穩定,在根本性矛盾尚無法解決之前,對民眾的情緒進行安撫,對其心理予以積極疏導,亦可對政治變動起到緩沖作用。雖然國共兩黨的那次系乎中國命運的決戰已過去60多年,但是,再次考察那個階段民眾的政治心理變遷對當下的社會管理和建設,仍將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ㄗ髡吆喗椋和? 慎(1978-),男,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