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戲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實施學生審美人格教育的良好資源。在戲劇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戲劇,體驗戲劇語言之美,觀賞戲劇,體驗戲劇情節人物之美,體驗戲劇,品評戲劇整體藝術之美,是中學戲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三大路徑。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戲劇文學作品 美育路徑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戲劇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任務,同時也是實施學生審美人格教育的良好資源。戲劇是一種融文學、表演、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為一體的綜合的舞臺表演藝術。縱觀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多篇戲劇文學作品,如《威尼斯商人》、《雷雨》等經典名篇,不但具備良好的文學基礎,而且蘊涵著豐富的人生情感、生活態度、價值觀等。這些經典的戲劇名著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社會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審美價值、審美理念和審美要求。因此,通過戲劇教學不僅能夠培養中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技能,而且可以塑造中學生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也充分體現了中學語文戲劇教學的價值追求。
中學語文戲劇的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引導學生欣賞、理解戲劇藝術之美的過程。在整體的教學中,閱讀、觀賞、體驗是三個基本過程,在閱讀中體驗戲劇語言的風格,在觀賞中體會情節人物之美,在體驗中品評戲劇藝術的魅力,三個過程既有先后的邏輯性,又相互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戲劇知識,產生戲劇情感,發展戲劇審美能力。
一、閱讀戲劇,鑒賞戲劇語言之美。
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之一。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與鑒賞做了完整詳細的解釋說明,“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①在中學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文學作品閱讀上的美感,幫助學生展開藝術的想象與聯想,形成理性的思考與判斷,構成完整的審美活動。因此,中學戲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閱讀戲劇作品,對戲劇語言、戲劇情節、戲劇沖突、戲劇形象進行鑒賞,從而不斷提高戲劇鑒賞能力。
戲劇的閱讀首先在于指導學生體味戲劇的語言美,尤其是語言所表達出的人物個性之美。黑格爾說:“真正的戲劇表演藝術,只涉及朗誦臺詞,以及面貌表情和動作等方面,詩的語言是始終顯得起著決定作用的統治力量。”②因此,戲劇獨特的藝術特征決定了其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樣式在語言運用上有不同的特點,它是通過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體現戲劇沖突、推動情節發展、揭示人物情感變化的,因而戲劇的語言更具個性化、動作化、口語化的特點。戲劇中的個性化語言因人物出身、地位、經歷、個性不同而各具特色,并與特定情節、特定情感相吻合,對準確表達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如老師在教學《雷雨》時,可以從課文中選擇《雷雨》第二幕中的繁漪與周萍的對白。繁漪質問周萍的背叛時說道:“你最對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經引誘過的后母”,“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了一條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路上去,是你引誘的我。”這段對話通過語言的表述充分表現了繁漪的絕望心理和仇恨報復思想。
戲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欣賞語言的個性之美,還應指導學生體會戲劇語言蘊涵的動作美、音韻美。戲劇的對白不同于生活中的說話,語言的表白應該有與之相應的內部動作或外部動作相互配合,這樣,才能達到視聽結合的效果。這就是動作性的語言。動作性的語言,能揭示人物內心的活動,又能形成戲劇情節,釀成戲劇沖突,從而顯示出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高度的審美價值。以《雷雨》第二幕教學為例,當周樸園說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點親戚”關系時,魯侍萍說:“親戚·”周樸園回答:“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魯侍萍回應:“哦——那用不著了。”在這段對話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極其簡單的語言表達(例如“嗯”,“哦”)中讀出魯侍萍和周樸園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在這一特殊環境下的特殊心態。由于戲劇語言主要用于舞臺表演,也就要求語言在個性化和動作化外,還應有節奏和韻律,使人物的感情洋溢于聲調之間,氣魄動蕩于節奏之間,不僅唱起來上口,而且聽起來悅耳,就是讀起來也瑯瑯動聽。我國古代戲曲多以詩詞的筆法寫戲劇,使詩和劇達成和諧完美的統一,從而使戲劇同樣具備了詩歌的優美韻律。如《牡丹亭》中“驚夢”一出[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成看的這韶光賤!”在這段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的不只是一段優美的唱詞,也是一首借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的詩詞。
二、觀賞戲劇,領略情節人物之美。
戲劇是一項綜合藝術,它最好的表現方式是表演,只有將戲劇的情節和美展現在人們面前,才能讓觀眾產生的心靈上的共鳴,這樣的戲劇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戲劇才會獲得發展。因此戲劇表演帶給人的首先是視覺上的美感,而這一過程本身就具有一般教化所不具備的特點,即形式的活潑、過程的愉悅、感化的深入。它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靈深處,使人在感受審美快感和精神滿足的同時,實現倫理道德的內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興奮中心。觀賞戲劇就是借助一些教學手段,如聽錄音、看電視(影)、觀看演出等讓學生直接感知審美對象的形象、語言、聲響、環境等,并把觀賞對象和戲劇文本聯系起來進行比照,從中獲得新的審美體驗和審美享受的過程。在觀賞戲劇中首先指導學生體驗戲劇的情節美,引導學生從戲劇情節結構入手,理清脈絡,掌握梗概,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戲劇情境。以《威尼斯商人》教學為例。在作品中包含三條線索,那就是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沖突與矛盾,巴薩尼奧和鮑西婭愛情故事,杰西卡和羅蘭佐展開的愛情故事。這三條線索中又以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沖突與矛盾為貫穿全劇的主線索,三條線索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生發出復雜多變,又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戲劇情節。
戲劇情節是塑造人物性格、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而戲劇情節構成的基本脈絡和要素就是戲劇的沖突,因此,在戲劇欣賞過程中把握了戲劇的沖突過程也就把握了戲劇的基本情節。所以,要欣賞戲劇的情節之美必須體會戲劇的沖突美。戲劇沖突表現為人物之間的沖突,人物與環境沖突等多種方式。比如課文節選的《雷雨》部分,《雷雨》的作者沒有按照事情發展的前后順組織作品,而是以典型性的一天作為戲劇沖突的起點,把三十年和三年前的事,把家庭和社會的所有矛盾凝結在這一天,并緊緊圍繞戲劇沖突的核心人物周樸園而展開情節,戲劇沖突起源于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展示兩人內心激烈的矛盾斗爭。魯大海出場后,矛盾呈現多維發展,矛盾轉變為周樸園和魯大海,繼而又延伸至周萍與魯大海、魯侍萍與周萍之間的矛盾沖突。多維的矛盾沖突彼此交織,互相影響,使戲劇矛盾沖突十分集中突出,劇情緊張曲折地向前發展,作品越發表現出很強的藝術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矛盾沖突的劍拔弩張、一觸即發、陡轉直下的過程中,體驗著好奇、緊張、懸念帶來的感官刺激,最終獲得一種心理的滿足感,同時也在對人物靈魂美丑的審美評價中重塑自己的審美原則。
教育學者袁和平在《戲劇鑒賞式閱讀教學探微》一文中指出:“劇本能否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取決于它能否真實地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而劇本的思想內容,又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展示的。”③因此,中學戲劇教學不僅引導學生鑒賞戲劇矛盾沖突和情節結構,還要在此基礎上鑒賞戲劇人物,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層次的社會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鑒賞戲劇人物時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隨著劇情的發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發展變化。如《雷雨》中關于侍萍性格特征的分析,三十年前的侍萍善良、軟弱,以死抗爭。三十年的苦難生活之后的侍萍,堅強、抗爭、覺醒,甚至發出“這真是一群強盜!”的悲憤控訴。
三、體驗戲劇,感受藝術之美。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戲劇教學多關注于概念的講解或戲劇要素分析,以理性知識的傳授和既定觀點的傳達來替代戲劇文學的教學,忽略了戲劇文學獨有的審美特質。因而也就扼殺了戲劇作品鮮活豐盈的生命活力。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所謂體驗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而使學生在親歷的學習活動中理解知識,產生情感,發展能力。
中學語文戲劇作品體驗式教學就是在戲劇作品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劇本情境,體會激烈的矛盾沖突,觸摸人物靈魂,理解文本的深層意旨,從而感受戲劇特別是悲劇的崇高,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學習的同時,產生情感的共鳴、審美的體悟,獲得道德的濡染、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建構的一種戲劇教學思想和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是感性和理性并存,知、情、意和諧發展的過程,它指向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對戲劇的體驗使學生受到身心的陶染,促進生命的總體成長,主要表現形式為戲劇表演與戲劇品評。
戲劇表演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符合學生的喜歡游戲的天性,能充分引發學生的自然沖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入境動情,獲得真切的角色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對人物、主旨的深刻理解和對戲劇藝術魅力的體味。這既符合戲劇本身突出的體驗性,又可以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生成和發展。戲劇表演就是要讓學生按照自己對劇情的理解把選段的內容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展示自己對戲劇的人物形象、人物語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的理解,通過編演戲劇,讓學生總結出舞臺演出的優劣得失,也使他們在舞臺實踐中,獲得對戲劇藝術新的認識。
戲劇表演首先要研讀劇本,選定片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方式多層次地讀劇本,讀人物,把握劇情的跌宕發展和人物的基本個性,使學生腦中有劇情,心中有人物。教師要和學生一起選定一些矛盾沖突激烈、人物性格典型的片段,如《威尼斯商人》里的“三人對話”“鮑西亞審判”、《雷雨》中的“周魯相認”“父子相見”等都是演出效果比較好的片段。其次,排演劇本。在這個環節老師首先應指導學生了解有關導、演方面的知識,然后讓學生熟悉劇本,理解人物,背熟人物臺詞,設計舞臺動作等。編演戲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多的是要以“演”促“學”。因此,戲劇表演結束后,品評表演十分重要。為了使評價有指向性,教師應該確立品評的標準,如表演是否體現了原著的精神內涵;演員是否準確把握了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等。對戲劇表演的品評,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進一步挖掘了課文的內容,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注釋:
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②[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5.
③袁和平.戲劇鑒賞式閱讀教學探微.咸寧學院學報,2007(4):67.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楊萍.論中學語文教學審美重要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3]童慶炳.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5).
[4]黃偉.體驗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學習,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