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這實在讓我們彷徨。不僅是我,恐怕對于所有站在講臺的教師來說,這都是一個不容回避且不易回答的課題。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于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人們常說:“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一味雋永的詩,一曲余音繞梁的歌,一副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的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現如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學習更多的是在課堂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究竟該怎樣來上好語文,讓自己的語文課堂豐富多彩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語說得好:“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里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為“人之師”,他必須能引好學生“入門上路”,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另一方面,學生雖然能得到教師的指點,但要登堂入室,窺視宏奧,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主要還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師是不能包辦代替的。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就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要憑借語文的課程資源,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韻律美,鏗鏘美,情韻美,修辭美,跌宕美,意境美,語言美和精神美,從而喚起學生學好語文的強烈愿望。要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讓語文課堂散發出靈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問,自由地讀,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評價,自由地選擇。語文教師還要懷著一顆寬容的心,以一種善意的、平等的姿態,同我們的教育對象一起度過愉快的成長歷程。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營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我適時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二、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認真分析學情。
語文教師要通過博覽群書,深鉆教材,對自己所教學的語文課程的全部內容、知識點及教學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礎情況,又了解未來發展的走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起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立足教材,提倡讀中感悟。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他科目,必須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挖掘的資源太多大多。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征,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征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
教師必須擁有駕馭教材的本領,要有“一覽眾山小”的宏大氣勢,這樣,在授課的過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氣勢恢宏,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學習好語文課,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此外,還得事先分析并了解學生的狀況,做到因材施教,及時轉變教學策略。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四、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并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教學過程中的所有生成,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應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并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體會學習的無窮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局面,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后也體現在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我們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應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最大限度地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從容容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學狀態,而不是鉆進應試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課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