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英語的教學應注重培養英語應用能力,任務教學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使英語習得效果大大增強。
關鍵詞: 大學英語 任務教學法 應用方法
在中國日益國際化的今天,英語已成為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以英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應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建立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及自主學習能力,在培養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助其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的同時,提高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受我國長期的傳統教學法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中國學生相對內向的性格,許多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在學完兩年的大學英語課程后,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都感到困難,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應該一改傳統的“填鴨式”的英語教學,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學生通過思考、想象、回憶及生生合作促進已有知識經驗、情感體驗與現實生活聯系,進而自主地習得語言,大大提高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在用中學”的教學原則,對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有很大幫助。
任務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英語教學發展的新成果,是交際教學法的拓展和延伸。其理論基礎之一是傳統的語言習得論,但是第二外語的學習不具有母語習得的條件,它往往只發生在課堂等特定的環境中。任務型教學法正是為了解決外語習得缺乏相應語言環境的問題而提出的。Karshen強調,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外語課堂教學應具有“修正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task)。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交際,從而自然地、有意義地促進對目的語的習得。語言學家埃利斯曾提出了把教學模式分解,分別為:任務前階段,其中包含對主題的介紹和對人物的介紹;任務環節段,主要包括任務的過程,任務的計劃和任務的報告;語言交流階段,包括分析與練習。[1]
任務前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應確立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導向。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應注重到學生的興趣點和英語水平的差異,對學生可能遇到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示范引導。比如在講授美國人的時間觀這類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時,在文章的導入階段老師可布置任務,讓學生準備一些能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例子,從而對英美文化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學生遇到困難,老師就可用“打招呼、約會”等這些平時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順利實施任務。在任務中階段,教師要創造一個真實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英語知識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任務實施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討論、辯論賽、英語情景劇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彼此協作,既能在寓教于樂中完成英語的學習任務,又能鍛煉團隊合作精神。最后,在任務后階段,教師應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客觀的評價。針對指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看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如果沒有,問題出在哪里。在整個的評估階段,教師應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即使有些學生完成的不盡理想,也應該多些支持和鼓勵,使學生對自己的英語能力充滿信心,以期下次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任務教學法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條新的改革之路,但是由于任務教學法沒有明確規定的大綱,只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任務或任務材料。在任務類型設置,難易度的把握及如何評估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能力判斷,這些因素都為任務教學法的具體實施帶來了困難。對于這些問題,大學英語教師以后應繼續探討,共力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建娟.淺議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