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而且是終身學習的要求。很多研究者對其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得出結論: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低。本研究調查分析新模式下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總體上有所提升,但仍處于中等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調查與分析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就要求人們根據需要和特點選擇適合方式學習,包括時間、地點、內容、方式等。大量研究表明,自主學習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前提,大學教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其列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因此,調查分析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自主學習研究概述
什么是自主學習·通過文獻研究我們發現,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以Holec和Zimmerman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如果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各個影響因素上都具有自我調控的能力,其學習就是自主的[1]。以Bandura和Pintrich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過程,是一種事件或活動,強調作為一種事件或活動的自主學習是動態的,需要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2]。以國內學者余文森和程曉堂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模式,是個體獨立、主動、自覺、自我負責的學習,強調對學習的自我定向、自我監控、自我調節和自我評價,與被動學習是相對的[3][4]。
2004年,徐錦芬等人在參考大量國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英語教學特點,提出在我國英語教學環境下,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應該涵蓋五個方面的內容:(1)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2)確立學習目標與制訂學習計劃;(3)有效使用學習策略;(4)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5)監控與評估英語學習過程,并對國內14所高校的1179名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低[5]。楊潔、郭曉寧、林莉蘭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本文重點調查分析新模式下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6][7][8]。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武漢某高校166名二年級本科學生,包括非英語專業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其中,男生97人,女生69人。
2.調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問卷由個人信息和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兩部分組成。個人信息部分包括性別、年齡和所學專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部分由徐錦芬等人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問卷修改而成,包括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確立學習目標與制訂學習計劃、有效使用學習策略、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監控與評估英語學習過程五個方面,共32項評價指標,Cronbach檢驗系數為0.9522。問卷要求受試在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上選出每項有關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陳述是否“1=完全不適合,2=通常不適合,3=有時適合,4=通常適合,5=完全適合”自己的情況。問卷所收集的數據采用社會學統計軟件SPSS14.0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從表1我們發現,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與前幾年的研究結果對比,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說明,近幾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已初見成效。相對而言,學生在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方面做得較好,其次是確立學習目標與制訂學習計劃、監控與評估學習過程。學生有效使用學習策略和監控學習策略使用的能力較弱。
(1)我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2)我把教師的教學目的轉化成自己的學習目的。(3)我把教師的教學目的轉化為自己的學習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學習。(4)我了解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某項教學活動,提高語言能力的意圖。(5)我在課堂上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
從表2不難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及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某項教學活動的意圖,大部分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但有部分學生不能將教師的教學目的轉化為自己的學習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學習。
(6)除了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外,我制訂了英語學習計劃。(7)我能根據自身的實際確立學習目標。(8)我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學習計劃。(9)我能自覺規劃英語學習時間。(10)我能根據《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教學要求》確立學習目標。
表3表明,大部分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確立學習目標,并調整學習計劃,但是少數學生除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外,沒有制訂自己的英語學習計劃,不能自覺地規劃英語學習時間,也不能根據《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教學要求》確立學習目標。
從表4不難看出, 學生有效使用學習策略的能力水平明顯低于前兩者,這說明學習策略的使用是學生自主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雖然大部分學生對英語自主學習策略有所了解,但他們不善于將這些策略用于自主學習,尤其不善于使用交際策略。
?。?1)我了解英語自主學習策略。(12)我有意識地使用有效的聽力策略。(13)我有意識地使用有效的交際策略。(14)我有意識地使用有效的閱讀策略。(15)我有意識地使用有效的寫作策略。
表5表明,大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方法是否切合實際情況,而且在學習方法不切實際時,能夠換用其他學習方法,但到了聽、說、讀、寫等具體環節時,學生對學習策略的監控水平并不高,這一點在寫作策略的監控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6)我監控交際策略的使用情況。(17)我監控寫作策略的使用情況。(18)我監控閱讀策略使用的情況。(19)我監控聽力策略的使用情況。(20)我監控評價學習方法,以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21)當學習方法不切實際時,我換用其他學習方法。(22)我能意識到學習方法是否切合我的實際情況。
表6顯示,大部分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能意識到自身的錯誤,找到錯誤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更正錯誤;在完成某項語言任務的過程中,能檢查并更新自己對前面的知識的理解,而且積極與他人合作學習。但部分同學的英語學習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不善于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他們偶爾能選擇有效的學習途徑,并同步檢測預先制訂的計劃的完成情況,但在主動尋找各種機會學習英語、運用英語及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語言實踐中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仍然不高。
(23)我在課外主動尋找各種機會學習英語、運用英語。(24)我克服不利于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25)我充分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26)我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語言實踐中。(27)我積極與他人合作學習。(28)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我能意識到自身的錯誤。(29)在意識到錯誤的同時,我能找到錯誤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更正錯誤。(30)我能選擇有效的學習途徑,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語言學習者。(31)在完成某項語言任務過程中,我能同步檢測預先制訂的計劃的完成情況。(32)在完成某項語言任務過程中,我能檢查并更新對前面知識的理解。
四、討論與建議
通過本研究,我們發現,新模式下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總體上有所提升,但仍處于中等水平;不同學生之間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發展不均衡,即使是同一個學生,其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各個方面發展也不平衡。由此可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新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充分重視學法指導,強化語言實踐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監控和評估,并努力營造良好的英語自主學習氛圍,促使其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2]扶長青.自主學習研究述評[J].當代教育論壇,2008(16).
?。?]余文森等.讓學生發揮自學潛能,讓課堂煥發生命力[J].教育研究,1999 (3).
?。?]程曉堂.論自主學習[J].學科教育,1999 (9).
?。?]徐錦芬,彭仁中,吳衛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究,2004(1).
[6]楊潔.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6(4).
?。?]郭曉寧.英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7(3).
?。?]林莉蘭.大學新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結構分析與研究[J].外語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