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論文采用文獻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咸陽市10所中學的體育教師和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教學場地與器材設施;田徑課時分配情況;教師和學生對田徑課的認知情況和田徑課教學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田徑成績評價方式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旨在為今后學校體育工作健康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咸陽市 中學田徑教學 現狀調查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咸陽市中學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擇其中10所學校,其中完全中學4所,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3所。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等查閱文獻資料、做文獻檢索,收集大量相關資料,并進行內容分析。
1.2.2問卷調查法
每所學校發放20份調查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問卷198份,回收率99%;有效問卷195份,有效回收率為98.5%。
1.2.3邏輯分析法
在分析文獻、統計結果及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比較等邏輯學方法。
1.2.4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結果通過微軟Excel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咸陽市中學田徑教學場地及器材設備
如表1所示,有6所學校有標準400米的田徑場,2所學校為300米的田徑場,1所學校為200米的田徑場,還有1所學校為非標準田徑場。高級中學的場地條件要好于初級中學,2所高級中學均為塑膠田徑場。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場地和器械老化的現象是比較嚴重的,有的學校雖然器材多些,但是學生在校人數更多,人均練習器材較少,加之器材年久失修,可用的又不多,因此,場地、器材的修復與保養應引起高度重視。
2.2咸陽市中學體育課程中田徑教學內容現狀
2.2.1咸陽市中學生選擇田徑課教學內容
如表2所示,有180名學生選擇了快速跑;163名學生選擇了耐久跑;125名學生選擇了游戲;98名學生選擇了實心球和鉛球,分別排在前4位。說明咸陽市中學普遍對發展學生速度素質、耐力素質的田徑教學內容感興趣,而對發展力量、靈敏、技巧等素質的田徑項目興趣不大。
2.2.2咸陽市中學生每周參加田徑課外鍛煉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有74.3%的學生每周參加2-3次,說明咸陽市中學生是喜歡田徑課外鍛煉的。在調查中未見不參加田徑課外鍛煉的學生。
2.3咸陽市中學體育課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
2.3.1咸陽市中學的田徑教學場地和相關器材設施陳舊且數量少
有的學校雖然器材較多,但人均數少;器材年久失修,沒有專人負責;現有器材與教學目標不配套,處于長期閑置不用狀態,造成破損以至于資源浪費。
2.3.2田徑理論知識教學內容相對欠缺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學田徑教學中競技思想仍然占主導地位,教育的方式、方法未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田徑教學均受到體育加試的影響,從而限制了學生的興趣又阻礙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2.3.3田徑教學存在“一刀切”現象
目前,由于受場地、器材以及時間的限制,有些中學教師安排一個班的學生進行相同的教學內容,而忽略了性別差別。
2.3.4田徑教學內容不均衡,部分中學領導不夠重視
中學體育課在很多領導看來就是活動課,可上可不上,學生只是學習累了出來活動活動,只要在課上不出現什么問題就是好課。因為中考體育加試的4個項目均為田徑項目,所以,考什么就練什么,只為升學服務。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重視田徑項目技術體系的完整性,對其健身屬性重視不夠。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未能有效地開展因材施教。在教學評價上,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
3.1.2學校領導對體育科目的教學重視不夠,體育經費不足,影響了田徑教學的效果。
3.2建議
3.2.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咸陽市中學體育教師人才素質和總體質量。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區別對待。在教學方法上,應做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創造新法”。根據學生的性格、身體素質等特點,因材施教,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更多有趣的運動體驗,增強運動興趣。
3.2.2應轉變思想觀念、優化田徑課教學內容、加強理論知識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評價考核制度和改善硬件設施建設,使中學田徑教學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3.2.3隨著體育教學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田徑教學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參考文獻:
[1]袁斌.成都市中學田徑教學現狀調查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8.
[2]王瑋.中學體育教材教法課程的改革試驗[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04).
[3]胡浩,傅旭波.中學體育教材編選新思考[J].福建體育科技,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