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簡潔形象地闡述了“導—探”高中信息技術這一新興學科的教學新模式,總結了該教學模式的運用效果。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研究方面這是一種創新,在新興的高中信息技術這一必修課的教學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課 任務引導 情境導入 “導—探”教學模式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現狀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我們應該認識到這門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后,主要表現在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模式和結構,借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是不能適應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的。筆者經過幾年的大膽教學實踐探索,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要求和特點及高中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機房中的網絡設備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出適合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模式,即以任務引導學生,以情境導入為起點,以自主探究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目標展開教學,歸納為“導—探”教學模式。
二、“導—探”教學模式介紹
1.以任務引導學生。
教師通過備課,將本節的教學目標分解成任務,學生完成上節課練習,鞏固知識并預習。此環節是該教學模式必要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提出學生要在本節課完成的學習任務,并根據預習到的相關知識內容思考,尋求解決任務的方法。
2.以情境導入為起點。
情境導向,目標明確。通過創設知識的應用情境,教學內容任務化,教學目標便具體、生動起來。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印象深刻,易產生求知欲。符合認知規律、遺忘規律和思維習慣。通常教材的編寫是從編者角度出發的,注重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較少考慮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任務化后,是從學生學角度出發的,注重體現在應用上;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例如:在講解規劃網站結構這一節時,任務是這樣設計的:有一位老外想通過網站了解我們的家鄉,假設你是分管這個任務的網站設計員,你想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家鄉。請同學進行簡單討論,然后用語言敘述。對于這個任務大家非常感興趣,討論也十分熱烈,其實這個任務的完成就是一個簡易規劃過程,同學們想得具體周到。最后引導學生參考教材一般網站是如何規劃設計的。最終從教材結合實際完成對網站的規劃。小結本節課,我們提出的任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融教學內容于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長期如此,學生就會變成學習的主人,學習興趣、學習效率等就會大大提高,當然課堂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再如:Word的教學不是直接介紹Word的每個菜單的功能,而是通過制作請柬、海報、周刊等任務進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取得較好的效果。
3.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根據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收集信息,進行探究學習,研究、改進和完善問題解決方案,按問題解決方案中的步驟,逐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必須事先進行信息資源的篩選,指導學生如何有針對性、快速地查找到相關信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案,并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時做好記錄,真實反映每個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自主探索既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值得大力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又是一種要求學生逐步具有的學習能力和習慣。信息技術課堂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性學習提供了寬廣的舞臺。例如在講Excel電子表格,介紹它的窗口組成時,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一一講解,可以讓學生結合Word的窗口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等,甚至某些功能都相同。這樣比起教師一步一步講解節約了時間,而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三、“導—探”教學模式實施效果
1.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了學生信息素養。
(1)學習興趣普遍提高,學習方式明顯轉變。
隨著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了,他們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他們常常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圍中學習新的知識。整個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在學習中U/tF1E545EgqPy8doZMukQ==碰到的問題,可以通過閱讀教材、參考書解決,有的可以同學間相互交流、討論,有的則需要教師加以點撥指導,完全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我們通過主動參與、情感體驗、思考活動、創新能力等對學生進行分析,從課堂上的提問情況,發表自己的見解情況,對問題的探究興趣,與同學之間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新課程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法有所改變,教學上也有很大的收獲。在最近幾年的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中,我校高二學生的合格率一直處于全省的領先地位,2009年達到99%,2010年達到99.9%。由于學生對信息技術興趣的提高,每年有一大批學生在高考志愿中填報信息技術方向的專業。
(2)學生信息素養明顯提高。信息素養包括利用信息系統主動獲取、分析、評價、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及信息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修養。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的社會,需要大量的各種高素質的人才,而這些人才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應用及與學科教學整合,為學生接觸、感覺和應用信息技術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通過整合和信息技術課的開設,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及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通過在網絡上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生逐步掌握了獲取、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信息技術基礎。
2.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采用“導—探”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圍繞完成一個個細小的任務進行的,這一個個具體任務將教學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習和綜合應用教學內容的過程。這就把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需要,對“任務”進行拓展,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靈活變化、自由發揮,不斷創新。
實踐表明,“導—探”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模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國家教育部,2000.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國家教育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