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對多數學生而言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如何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的興趣,使思想品德課變為學生喜歡的課程·
在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沿用了多年的教學大綱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國家課程標準被推到前臺。課程標準作為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階段教育后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成為當前一線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思考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思想品德教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1.加強對學生幾種能力的培養
1.1培養認知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們必須以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為基礎及前提,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的統一,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基本原理的講授,幫助學生正確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實質,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且要有意識引導學生按照認識的規律學習基本理論和觀點。
1.2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思想品德課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訓練學生用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統一、辯證否定等認識方法分析、思考問題。尤其是辯證分析與綜合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要使學生明白:如果想要準確地把握客觀事物的辯證本性,就不僅要對各個矛盾及矛盾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而且要對客觀事物的矛盾綜合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認識形成把握本質和現象、個別與一般、抽象與具體的統一整體。
1.3培養質疑解疑能力
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啟發思維、點撥疑難、發展學生智力,是素質教育基礎性工作。現在的學生關心時事、敢于求真,老師對這些積極的方面和傾向應給予肯定并鼓勵。
1.4培養創新能力
首先,必須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在教學中要巧妙設計疑問、激勵質疑,并捕捉他們創造的火花,積極引導他們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另外,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動化,幫助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還應鼓勵學生熟練掌握和充分應用網絡信息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學習和體驗中培養創新能力。
2.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初中生逐步擴展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貝克曾指出,盡管各國、各民族乃至個人具有多種價值內容,但是人類“學會過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要實現這一任務,就必須切入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學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丟在校門之外,學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取得效果的一條紅線”。只有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并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課教學才會因此而變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與初中生生活實際相脫離的現象,在一些有關初中思想政治課的調查中,學生反映不喜歡思想政治課,認為思想政治課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使初中思想品德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新課程標準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該課程建構的基礎。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強調:“本課程標準根據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3.注重學法指導
傳統教學中,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產生了厭學情緒,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會學習,課堂上不善于和他人合作,思想懶惰,不能積極思考反饋問題。新課改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且新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古人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例如,在指導學生回答“如何做”這類題時,我讓學生進行歸結。最后學生得出結論:依據材料,結合課本相關知識,回答國家、社會、公民個人是如何做的。在回答國家是如何做時,可從國策、戰略、完善相關制度,嚴厲打擊什么行為等入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基本的答題技巧,自然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這樣教師就可以輕松地教,學生自然就能夠輕松地學。認真進行教學反思、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增強思品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我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和感受,也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幫助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活動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促進發展與進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實現教學目標。課后及時反思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得到很大的增強。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優化課堂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提高。
4.給學困生更多的關愛
“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關愛學生,把愛灑向每個學生的心田,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愛的溫暖,它需要真正落實到教師的言行中,體現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中。這種愛的前提是理解、信任與尊重學生。一個教師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自己的學生,才會被學生尊重、信任與愛戴。他們才能從心底喜歡自己的老師,才能對學習產生積極的興趣。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