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涌現出很多教育教學方式。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者就這一問題提出了見解和一些實際的操作方式,在“自我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做出嘗試,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生物教學 自我體驗式教育 滲透方法
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其主動參與探究過程,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自我體驗只有在親身行動中才能獲得,動手寫、畫、摸,動口說、嘗等都是獲得體驗的活動。腦、眼、耳、舌、鼻、腿、手等身上每種感官都是體驗的工具。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強調通過演練過程,讓學生體會知識,探討如何在一定情景下予以運用。我在課前、課中、課后等生物教學活動中就滲透自我體驗式教育方法做了嘗試。
一、課前預習,讓學生體驗DIY樂趣
通過預習,學生會對將要講述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同時也會產生對教材中難點的疑問。這既有利于教師利用更多的時間來解決重難點,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在講述“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內容時,我指導學生回家嘗試腌制一些食物。學生們有了充分的體驗,DIY了一下。學生腌制了黃瓜、蘿卜、蘋果、糖番茄等;還有學生做了幾個對照實驗,有的番茄不加糖、有的番茄加1份糖,有的加2份糖……觀察番茄的失水情況。根據實驗現象,學生提出了問題:在什么條件下,植物細胞會失去水分·帶著這個疑問,學生的聽課效果自然比不預習要好得多。學生把實驗結果帶到課堂上,大家很興奮,爭相展示,預習使得課堂學習由枯燥變得有趣。
二、課堂教學中各種體驗,讓課堂真正煥發出活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是所有老師追求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了生活4KGjxOkGbQmzmUVSulEYxuSbE0LEwfwV0W8w12heTmc=情景體驗、角色扮演體驗、實踐操作體驗等多種體驗方式。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在教學中,我們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離不開生活,從而增強對生物學實用性的理解。例如:為什么清水清洗紅莧菜時未變紅,高溫烹飪后莧菜的紅色卻“跑”了出來·為什么空腹不宜喝牛奶·為什么餓暈后到醫院里醫生給靜脈注射葡萄糖·為什么注射的生理鹽水的濃度是0.9%的NaCl,而不是蒸餾水或者是高濃度的食鹽·為什么我們在發燒的時候會食欲不振·為什么蔬菜的價格比肉類便宜·H1N1甲流、禽流感、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如何成功預防和治療·為什么劇烈運動后腿會酸·為什么夏季的食物更容易變質·學生各抒己見,爭執不休,求知欲馬上被激發出來,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2.角色扮演體驗,加強對知識的領悟。
角色扮演體驗是指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在教師所設計的場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當事人的身份身臨其境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角色扮演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例如,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一節的教學中,對于氨基酸結構特點和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的過程這一重難點內容,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課堂上請一名學生站在講臺上,伸開雙手,面向同學。學生恍然大悟:自己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氨基酸分子,兩只手相當于氨基和接基,腳相當于氫,頭相當于R基,軀干相當于中心碳。通過自身結構的比喻,鞏固了氨基酸結構的學習。此后,我又邀請兩位同學上臺表演兩個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然后請出一組、兩組同學,手拉著手展示、經過演示,學生得出了肽鍵數,游離氨基和游離羧基數的計算方法。又如:在《通過神經調節的調節》中有關神經元結構和突觸的結構講述中,我伸出一只胳膊,讓學生體會到手掌心相當于神經元的細胞體,手指相當于樹突(短而多),手臂相當于軸突(長而少)。又伸出2只胳膊,一只胳膊的手連在另一只胳膊手臂的后面,讓學生體會到軸突的結構。學生很容易理解了突觸前膜是軸突的膜,而突觸后膜是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膜。如此富有趣味而又輕松的教學場景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變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使生物課堂有聲有色。通過角色扮演,大大提高了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3.實驗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程度的高低跟學生是否動手做試驗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學生聽老師講能記住10%—20%的內容,若邊看老師演示邊聽就能記住70%,學生一旦親自動手去操作就能記住90%。這些數據正說明了學生動手做實驗,對所學的知識能領會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生命科學現象或驗證生命科學理論的重要方法。近年來的高考越來越重視實驗的考查,吸引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不僅能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實事求是、認真嚴肅的科學態度。以必修1中《還原糖的顏色反應的實驗》為例,在上實驗課前請學生準備一些自己認為含有還原糖的水果或蔬菜,結果實驗課上,學生們帶來了蘋果、梨、橘子、蘿卜、甘蔗、韭菜等各式水果和蔬菜。看到這么多東西,學生的情緒很是高漲,有的說:“我的水果含還原糖。”有的說:“你的不含還原糖。”……一時間實驗室內像炸開了鍋,自己帶的東西里面是否含還原糖,而且他們很希望自己沒有帶錯。我就請他們將水果或蔬菜榨成汁,收集在燒杯內,貼上標簽寫上自己的名字和水果蔬菜的名稱。接著按照書本上規范的操作,鑒定。結果發現蘋果、梨、蘿卜汁液有明顯的磚紅色沉淀,甘蔗汁液沒有磚紅色沉淀,韭菜汁液和橘子汁液中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磚紅色沉淀。面對這樣的結果,學生們不再吵吵鬧鬧了,他們開始思考,討論,總結……實驗課不僅讓學生觀察到了實驗現象,學到了知識,還獲得了很多體驗,很多啟迪,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同時,學生動手參與后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這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加。
三、課后作業,讓學生體驗成功和希望
作業的批改為老師和學生單獨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對于學生的作業,教師不要簡單地以對或錯來判斷,評價要恰當、得體、準確。在學生答對時,我們可以在學生的作業上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如“你真行!”“不錯啊!”“看來,難不到你了!”“繼續努力哦!”等等。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和鼓勵。在學生答錯時,可以請學生到辦公室來,對其進行適當啟發,循循善誘,幫助學生一起分析,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自我體驗式教育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有位學生在談對自我體驗式教育的感受時,說:“我體驗、我快樂、我懂得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