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我國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業不良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學業不良的成因十分復雜,研究表明教學因素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因此,從教學論角度反思大學生學業不良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對改善當前我國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業不良的狀況,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地方高校大學生 學業不良 教學論反思
大學生學業不良是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轉變過程中所凸顯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充當著高等教育大眾化主力軍的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業不良現象體現得更為普遍與突出。大學生學業不良是諸多因素交織而成的一種現象,其成因十分復雜,既有學生自身的內在因素,又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外在方面的因素。其中,學校教育最主要活動的教學,乃是影響大學生學業不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誠如布魯姆所言:“學生學業成績的差別完全是一種人為的結果,是學校教育的失敗才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學業不良。”[1]因此,從教學論角度反思大學生學業不良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對改善當前我國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業不良的狀況,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大學生學業不良的教學論內涵
“學業不良”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末,由美國研究者The Lander首次提出,后經Kirk等人進一步的修正、宣傳,才普遍為人們所了解,但是關于“學業不良”內涵的闡述并沒有隨著研究的加深而得到統一。美國“全國學習障礙聯合會(NJCLD)”將其定義為:指在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等方面的獲得和應用上表現出顯著困難的一群不同性質的學習異常者的通稱。[2]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所謂學業不良學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學生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技能和某種及格水平的學生。”[3]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對學業不良問題進行理論性探索,對學業不良的概念也進行了諸多探討,但也是見仁見智,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基于國內外學者對學業不良概念的界定,同時結合大學生特定群體的特點,本文將大學生學業不良定義為:智力正常的大學生,由于受到內外多重因素特別是教學因素的影響,所產生的學業成績未能達到某種既定標準的現象,且這一現象是可逆的。本定義包含以下幾個內涵:(1)學業不良僅限于大學生“學業”而言,不涉及學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問題;(2)大學生的智力正常,有嚴重生理缺陷需要特殊教育者不屬本研究范疇;(3)大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其潛在能力之間存在顯著差距;(4)學校教學因素是大學生學業不良的重要外因;(5)學業不良是大學生學習過程中階段性的狀態,就有可逆性。
二、大學生學業不良成因的教學論分析
(一)教學觀念滯后。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階段轉變,但仍有部分高校教師持有學業至上的傳統教學觀念:他們將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一味強調追求學業上的成就,忽視學生作為一個完整人的多種需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約束,興趣愛好受到遏制,長此以往對學習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進而誘發學業不良。還有部分教師雖然能夠隨著時代的前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但是由于受職業發展或經濟利益的誘導,往往不重視教學,而是將主要精力投入科研或第二職業之中,缺乏責任心,課前備課不認真,不注意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導致學生聽不明白,進而產生學業不良方面的問題。
?。ǘ┙虒W方法單一。教學方法單一可以說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業不良的主要教學論因素之一。根據調查,講授法是目前高校教師運用最多的教學方法,約占總體的36%;另外,高達88.4%的教師也表示“偶爾或很少”變換教學方法。講授法是一種單向信息傳遞方式,利用不當容易異化成為注入式教學,使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將重點放在系統知識的傳授上,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記,主體地位被忽視,教學雙方缺少必要的交流互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從而易產生學業不良問題。
?。ㄈ┙虒W策略失當。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學策略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隨時發生變化,否則會導致教學無法順利進行。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教學策略失當問題,例如布置的學習任務過深、過難,教學進度過快、坡度過大,教學方法不當等。M·A·達尼洛夫認為,學生的學習可能性與教學進程所提出的認識任務、實踐任務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中的動力。當學生的可能性與對他們的要求之間的矛盾的統一被破壞時,就會導致學業不良。如果暫時的學業不良不能及時克服,就會誘發消極因素,大幅度降低學生的一般學習可能性水平,從而導致真正的學業不良。由此可見,教學策略的失當,確實對大學生學業不良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乃是導致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業不良的一個重要教學因素。
(四)教學環境有待改善。美國心理學家溫勒曾提出一個關于人類行為的公式:B=F(P,E),B表示人的行為,P表示個體的個性等,E表示個體所處的環境。公式的含義是:個體行為是由其自身特點和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行為不僅受自身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影響,首先,在物理環境方面,近年來,地方高校承擔著大量擴招任務,而相應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硬件資源卻沒有得到及時的改善;不少地方高校的教室容量、圖書借閱及課程安排密度等都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緊張、擁擠狀況,這些對學生的認知和情緒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其次在心理環境方面,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使大腦皮質處在覺醒狀態,產生超乎尋常的記憶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