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我國高校工科、文科發展史角度分析了目前文科高校內的工科專業所面臨的困境,比如文科院校內工科專業的特色不鮮明、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需求不對等、師資隊伍配置有待加強等,并針對這些困境提出了差異化辦學、打造精品工科專業、文工融合、創造特色專業等對策,為文科高校內工科專業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文科院校 工科專業 面臨困境 對策
1.引言
2011年,我國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將高等教育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個學科門類。下設專業類91個,其中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個;經濟學門類下設專業類4個;法學門類下設專業類6個;教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3個;文學門類下設專業類3個;歷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個;理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3個;工學門類下設專業類32個;農學門類下設專業類7個;醫學門類下設專業類11個;管理學門類下設專業類5個,藝術學門類下設專業類5個。
自從實行高考擴招以來,2009年參加考高進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的學生數量首次呈下降的趨勢,目前這個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高校的招生也從之前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因此,在高考期間的生源爭奪大戰,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各個高校之間明爭暗斗,專業與專業之間相互較勁,紛紛走到考生當中賣力宣傳,期望優質生源報考自己的學校、專業。對于設置了工科專業的地方文科高校來說,一直以來在工科專業的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對比綜合類大學和重點大學,在規模、資金、水平、影響力、就業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生存面臨極大的挑戰[1]。
地方文科高校的工科專業,由于自身的辦學條件、投資規模、辦學理念等限制,一直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從而導致沒有特色的專業吸引學生。因此,地方文科高校內工科專業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必須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目前高校的現實情況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借鑒國內外其他優秀的高校內工科專業發展的經驗,從而總結出一條適合地方文科院校工科專業發展的可持續道路。
2.我國高校工科、文科發展歷史回顧
2.1 20世紀50年代工科重點發展階段。
“沒有文科照樣辦大學”是20世紀中期高校的基本辦學理念。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期迫切需要大量工程技術人員為各項工業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仿照前蘇聯模式,以培養工業建設者和教育者為重點,從而實現適應現代化生產、富國強兵的目的。因此,格外重視技術學院的發展,加強了對綜合性大學的定位,調整了院系設置。期間建成和發展的技術學院都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和明確的專業分工,比如鋼鐵、地質、航空、水利等。文科教育在這些技術學院及高校中都處于弱勢地位,成為純說教形式的政治課,原本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逐步轉變,重理輕文的現象日趨嚴重,文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形成了窄口徑、專門化的培養模式。
2.2改革開放以來文科逐步重建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沒有文科辦不成大學”是這一時期的辦學理念。我國的教育界、學術界開始重新評價20世紀50年代所實行的院系調整。雖然上一次的院系調整為中國工業化建設、科技進步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科技人才,這些人才在各個領域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也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鉆進了前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怪圈,即集中專才教育。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這種模式所形成的負面效應也逐步顯現:首先,院系拆分之后綜合大學的辦學基礎、辦學實力都不如從前,影響力削弱;其次,過度專業化教育導致文科和工科之間無任何聯系,并且過于關注工科,更進一步削弱了文科教育,使其處于相當的弱勢地位。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內相關高等教育部門開始關注能夠促進高校學生的多方面發展的英美高校辦學模式。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雖然只是以學院為命名,但這個工科聞名于世學院也擁有很強的文科專業。鑒于此,中國工科高校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文科專業,呈現多元化的辦學模式。
2.3 20世紀90年代文科地位提升階段。
到了20世紀90年代,經歷近10年摸索階段,中國國內的工科大學開始設立文科專業,并已初具規模。在這一階段,不同大學提出了不同的指導思想。在學科建設方面,地方高校的工科專業、文科專業呈現三種發展模式:一是僅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科教育;二是少量應用型文科專業、理工科專業并存發展;三是已成規模的文科專業、理工科專業并存發展[2]。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認識,并且受到辦學條件薄弱等限制,再加上教育資源的匱乏及地方配套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高水平的工科專業和高水平的文科專業并沒有協同發展,沒能實現雙贏的辦學特色。
3.文科院校工科發展現狀與困境
3.1文科院校內工科專業的特色不鮮明。
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培養計劃、培養模式等方面,地方文科大學工科專業往往趨于同一化。同綜合性大學相比,所開設的工科專業的差異很小,在同等專業設置下,在學校教學質量、教育水平、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就相同專業而言,地方文科高校工科專業和綜合類大學工科專業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計劃等方面沒有明顯區別,歸根到底是因為這些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相同,缺乏特色。大多數高校致力于將學生培養為通用人才,以使其迎合自身行業最為廣泛的需求。地方文科高校在構建專業的培養模式時,提出的培養目標都是空洞缺乏競爭力的寬泛要求,并沒有結合高校自身的行業背景和地方優勢進行基礎扎實、適應性、競爭性強的學生培養方案。這樣一來,就像工廠流水線一樣,雖然工廠名稱不同,但生產出的產品都一樣,無形中加劇了產品的競爭壓力。不同高校制訂教學計劃時,相同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使用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教材,畢業生的培養模式幾乎可以復制,缺乏自身的特色[3]。
3.2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需求不對等。
工科的發展,為地方文科高校辦學帶來了活力,但不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忽視社會需求,再加上高校的科研上往往閉門造車墨守成規,與社會脫節,不能在教學上體現出當代社會的重點難點等問題。社會發展迅速,但教學內容、教材往往落后于現實需求,及時解決當今社會發展面臨迫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的能力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工科畢業生無法適應社會上的復雜變化,缺乏競爭力。地方文科高校內的工科教育科研獲得各種社會資源的支持、資助相對于綜合類高校和重點工科高校來說要少得多。地方文科高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獲得的各種支持原本就少,那么對于工科專業的整體投入就相對更少。在教學及人才培養方面,缺乏必要的實驗條件、教學改革實踐平臺,導致文科高校內處于小眾地位的工科專業教學改革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條件,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缺乏必要的重視。科研方面,給地方高校工科專業留下的空間有限,在科研經費、科研環境等方面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的要求,這樣就無法實現他們作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滿意度。
3.3師資隊伍配置有待加強。
教師是教育科研的主體,高校教師水平直接影響著高校的教育水平、教育質量的高低。地方文科高校的工科專業引進教師時在福利、待遇、獎勵機制等措施相對滯后,無法調動廣大教師在教學、科研時的積極性,從而無法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在文科高校工科專業內,普遍存在教師數量較少、教學任務繁重等現實問題,致使教師疲于應對繁重的教學任務,而在科研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業務水平不能及時得到提高。一些教學能A96eZvHnWDvgQGw8luAvBwfqheDraO99eqAsRQdyaKQ=力突出且在科研方面創新性強,能夠緊跟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師,由于在文科高校中沒有得到適當的重視和良好的發展平臺,相繼跳槽到條件較為優越的重點高校,導致普通高校專業人才流失嚴重。以上種種,直接導致地方院校工科專業的師資不足、水平不高,從而制約了地方院校工科的發展。
4.解決文科院校工科專業困境的對策
4.1差異化辦學,人無我有。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加劇了大學與大學、專業與專業間的競爭。在地方高校,尤其是文科院校內,工科專業自身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不被重視。另外,生源、師資、就業、科研等資源無法跟本校的文科專業競爭,不具備良好的生存狀態。在發達國家,專家學者研究了自己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著名的差異化發展戰略。所謂差異化發展戰略是區別于相對于“趨同化”發展和“同質化”發展,即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發揮和運用其產品或服務獨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優勢,作為指導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方向。差異化發展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發展[4]。高校的差異化辦學就要求學校領導層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及人所不能,凸顯自己的特色。
4.2打造精品工科專業,人有我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理工科專業比文科專業具有更強的優勢。這種優勢集中體現在科學研究產業化、服務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等方面。因此,打造精品工科專業關系不僅關系到學科定位和發展,還關系到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工科發展就面臨著到底是追求學科的全面化和綜合化發展,還是實行小而精的精品發展模式的兩難選擇。但是,就目前所能借鑒的國內外高校發展的成功經驗而言,后者是地方文科高校工科改造過程中的最佳選擇。
4.3文工融合,創造特色專業。
現代大學發展的目標是建立發展學科、創立傳授知、為社會發展服務。主要表現在培養高品質創新型人才、在各項新領域研究和探索新的主題,以此為突破口,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作出貢獻。而文工融合模式的根本目標是發展高校優勢學科,為新學科的發展創造新的突破點,從而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5]。這樣一來,就需要文工融合,以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建立一流的文科、工科專業。
5.結語
本文從我國高校工科、文科發展史,分析了目前文科高校內的工科專業所面臨的困境,比如文科院校內工科專業的特色不鮮明、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需求不對等、師資隊伍配置有待加強等,并針對這些困境提出了差異化辦學、打造精品工科專業、文工融合、創造特色專業等對策,為文科高校內工科專業的發展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陳思遠,晉飛鳴,張莉.高等學校工科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特殊性[J].中國冶金教育,2011(4):84-92.
[2]張楚廷.論文、理、工關系[J].大學教育科學,2011(1):108-111.
[3]張衛中,黃志偉,姜威.文科背景下安全工程專業建設模式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82-85.
[4]潘麗紅,劉易.文理兼招對理工科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0(10):158-159.
[5]李一欣.選好專業方向,文科學校也能辦好電子技術應用專業[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95-96.
[6]童麗珍,陳衛增.促進工科與文理科大學生相互交流的對策研究[J].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