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優秀的教師應該學會換位思考,顧及學生做事的需要和目的,保護學生的自尊和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生。換位思考是溝通師生內心世界的一座橋梁,教師要用心去與學生交流,用愛去與學生溝通,用誠走進學生的心靈,在心連心的橋梁上感化你我,攜手攀登教育的快樂之巔。
關鍵詞: 換位思考 愛心 溝通 以人為本
教師要想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跳動的脈搏,就必須在教學中進行換位思維,即讓雙方各自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說話、做事。
新課程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這個主體來開展,換位思考正體現了這一核心。教師需要換位思考,時時變換自己的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位好教師要贏得學生的尊重,僅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只有愛他們、接觸他們、了解他們,知其所想,知其所愛,知其所難,才能想辦法去打開他們的心扉,使他們真正做到“親其師,學其理,信其道”。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正是因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們才需要不斷地教育孩子養成好習慣,改正壞習慣。而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因為教師的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教師的眾多良好習慣養成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換位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
記得有一年春節晚會,有一個小品也是講互換位置的。不過是兒子和爸爸的互換位置。結果,兒子在扮演爸爸的時候,把以前爸爸是怎樣教訓兒子的模樣活靈活現地演繹了出來,既讓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想到我們的教育。其實,老師和學生又何嘗不能互換位置,換位思考呢·老師常抱怨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布置的家庭作業,如果換一個位置,讓老師來完成學生的作業,會有何感受呢·也許,很多老師再也不會布置大量的作業了,再也不會批評學生作業質量不佳了。還有,老師常不理解自己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口干舌燥,為什么臺下的學生昏昏欲睡、啟而不發呢·這時,如果你換一個位置,自己坐在臺下聽這樣一堂堂長時間的“政治課”、“說教課”,會有何感受呢·也許,很多老師都會從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入手,牢牢地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小時候住在一間雜貨鋪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種東西交給雜貨店老板,然后換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個壞主意,將一把石子遞給老板“換”糖,雜貨店老板遲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換給了他。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終身。”這位雜貨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擁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沒有用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從孩子的角度,用寬容維護了一個兒童的尊嚴。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處在學生的位置思考問題,了解他們的感受,這就是“換位”。這樣做可以幫助教師找到教育教學的障礙,從而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假如,我們能夠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一定是和諧融洽的。
那么,怎樣才能換位思考呢·
一、體驗感受,善待學生。
每位老師都參加過上級部門組織的“把握知識能力競賽”的考試,從接到通知到參加考試知曉成績這幾個月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這樣的活動不失為一種教師體驗學生心情、把握考試方向、通過換位來體驗學生感受的一種好方法。
有一位教育界前輩曾說:“學生時代曾有過差生經歷的老師,更容易體會學困生的難處;學生時代曾有過調皮生經歷的老師,更容易了解調皮生的心理,這些老師較容易成為好老師。”正是由于這些教師經歷過多種學生角色,有著親身的體驗,眼前的學生就是某個時間段自己的再現,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知道教育“自己”的方法,才使他們更容易走近學生,才使他們更容易成為好老師。
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精心準備的教案,上課時卻教得很費勁,學生學得也很被動,師生之間缺乏默契。這時,教師就要“換位”思考,考慮學生現有知識狀況、理解能力和抑制他們思維的因素。比如,一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學生不配合教師,可能是問題問深了,學生踮著腳也夠不著;可能是問題問淺了,學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問題問得漫無邊際,學生無從回答。因此,教師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啟發誘導,以期達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傾聽心聲,理解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想什么,這是教師應及時了解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把握住學生思想的脈搏,更好地實現與他們的溝通,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只要我們走進學生中,就不難聽到一些憑主觀想象不到的學生的心聲,它有助于我們進行更好、更準確的換位思考,可以使你急學生之所急,教學生之所需,很快成為學生所喜愛的好老師。
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但有時由于教育雙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在同一個層面上,有些教學內容在教師看來比較容易,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但學生可能存在較大的難度,由此導致在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最終造成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的障礙。要排除交流的障礙,教師就要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幫助他們實現由難到易的轉化。
有一次,我在上課,自以為相當精彩,講得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一位學生卻望著窗外的一棵樹,一副神往的樣子。這時,我熱血沸騰,感覺渾身的血液都在往上涌,難道這就是我花了大量時間備課的結果嗎·課后,我找了很多學生,面對面地、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毋庸置疑,責任不全在學生,我自己講課的方式、內容也存在問題。從此,我盡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還常常說這樣一句話:“要求學生做到某種程度時,首先要問一聲自己能做到嗎。”
三、以人為本,愛護學生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任課老師還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都應多為學生考慮,愛護學生,以此尋找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因此,學生退步了,教師不應一味地責備,而要了解學生退步的原因。教師不妨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用心品讀孩子這本書,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盡快找到問題的癥結,幫助學生盡快走出學習的沼澤地。
一個老師只有書教得好是不行的,有很多老師,書教得都不錯,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什么·因為缺少成績提升的另一個重要基石——對學生的愛和尊重。愛,要真愛,不是虛情假意。在這方面,我迷茫過:為什么我也愛自己的學生,課下,我也會對學生摸摸頭,開開玩笑;學生病了,我也會噓寒問暖,帶他們去醫院,可學生就是和我不親·其實,骨子里,我還是我,學生還是學生,當他們犯了錯,我還是會站在老師的立場,會批評他們;當他們頂撞了自己,我會覺得他們冒犯了我。所以,學生對我只有一時的感動,而不是心甘情愿地折服。所以當我從教室里出來,有些被強迫的學生就不愿學習了,這就是根本。
假如每個老師都能真正愛學生,尊重學生,那么,學生不僅會提高成績,還會提升社會道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敢于挑戰、敢于質疑的新生代,他們有思想、有見解,不輕信,不盲從,更不會迷信老師,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如嚴父慈母一樣,用全部愛心去感動他們。
以人為本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個性,而發展學生的個性強調的是接納、是寬容、是和諧、是快樂,就是讓他們將自己的個性和潛能發揮到極致,獲得生命的樂趣。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學生變得越來越“圓滑”了,講起話來“三分為真,七分為假”,有的甚至是滿口謊言。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學生為什么會說謊呢·從學生的角度看,一是由于某種原因,不愿或不敢說出事實真相。如學習成績差,做了不應該做的事,談話的對方(家長或是教師)比較專制等。這時,學生會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二是當時情況對自己十分不利,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三是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隱私而說謊;四是為了哥們義氣而說謊;五是不得已說了善意的謊言。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理解學生說謊,寬容地對待他們;另一方面,要根據事實真相采取相應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講真話。
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是受情緒好壞影響的。情緒反常的學生往往不做作業、不舉手,不回答任何問題,易發怒、不合群等,這時教師就要多理解體貼他們,以人為本,透視學生的內心世界,鼓勵他們敞開心扉,幫助他們吸取教訓,為他們排除困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生涯中,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但無論我們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只要一如既往地用愛心去澆灌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如同對待我們心愛的孩子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成功。我堅信,今天用愛心托起的太陽,必將在明天發出燦爛奪目的光芒。
總之,換位思考是溝通師生內心世界的一座橋梁;換位思考需要教師對學生付出滿腔的熱愛,教師的理解和寬容會使教育更有成效;換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善待學生,善待教學,善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