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筆者通過十多年的職業教育教學活動,領悟到“賞識”這種力量的強大。
近年來,由于普通高中規模不斷擴大,職校生源越來越緊張。為了生存,職校在招生時只好先求規模,再求質量,導致職校生的素質普遍不高。《呂氏春秋·察今》曰:“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隨著職業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條件和教育對象日漸變化,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有所變化。如果再用以前的標準要求現在的學生、用以前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學生,顯然行不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滿足生理與安全需要后,都希望尋求一個自己所歸屬的群體,并在這個群體中獲得尊重、關心、愛護和幫助。職校生文化基礎較弱、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能力不強,勢必導致自信心不強,這就要求職校教師在對這些學生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除了適度降低教學難度外,還應該如同賞識自己的職業一樣去賞識學生,密切師生情感,讓學生沐浴在“尊重、關心、愛護、鼓勵”的陽光之下。在密切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善于發揮“情感效應”的作用,因為教師對學生的真摯情感,是開啟學生智力和美好心靈的鑰匙,是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動力,更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教師積極的教學情感,可以使教學活動別開生面,生機盎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工夫。在職校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師生在期望、目標、觀點上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采取一種積極、寬容的態度。職校生往往認為在學業上比不上普通高中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甚至破罐破摔。如果這時職校教師還對學生在理論學習上作較高要求,對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根據學生的基礎和水平合理設置對他們的期望或目標,并激勵學生積極上進。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分別對兩個同軌班級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習目標。第一個班級,授課內容不作任何取舍,依照課本要求對學生提出期望;第二個班級,則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先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再提出恰當的學習要求。實驗結果表明,由于對第一個班級要求較高,授課時多數學生未能聽懂教學內容,課堂氣氛沉悶,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很少,不僅教學目標未能完成,連教師也出現急躁情緒,沒有信心再開展下一步的教學活動。而在另一個班級,教師授課前針對學生的基礎客觀地調整了學習內容,使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學習興趣被激發的現象激起了教師的教學激情,課堂氣氛更加融洽。這樣的教學活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教學任務順利而高效地完成,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教學相長。
“賞識教育法”不僅可以充分運用于教學活動中,而且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也可以采用。教師要允許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并主動地發現學生的“善良本性”,致力于挖掘他們哪怕是極細小的優點和特點。職校教師應改變那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絕對權威”的觀念,真正地賞識學生的個性與特點,允許學生說“不”,鼓勵學生說“不”,讓學生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并以此為契機,激發其靈感、發展其特長、挖掘其潛能,進而把其培養為“具有獨立人格、自我完善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尊重式教育”是賞識教育的前提條件。如某學生的智力有缺陷,行動較遲緩,就連語言表達也有些障礙。而一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覺得教師應該有絕對權威,不允許學生有任何不同意見。當該學生對她的講解產生質疑,甚至有不服從的傾向時,她覺得學生在挑戰自己的權威、駁自己的面子,簡直不可容忍,所以她在班級這個公開場合嚴肅批評了該學生,并且要求學生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而該學生又不愿意承認錯誤,以至于師生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使教學活動中斷。下課后,這位年輕老師把該學生送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是一位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她首先安慰并送走了任課老師,然后跟該學生了解事件的發生過程。在sYQf80PhYOQKOfXv07WWAsi9rMt5c0Lc/ZKL+8dhSjs=談話過程中她發現這位同學很誠實,平時表現不錯,勞動也很積極,于是她緊抓住該學生這幾個優點,因勢利導,與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與他探討與人相處時應相互尊重等問題,最后對其進行紀律教育。結果這個學生心悅誠服地表示,以后將不再與老師發生沖突,尊重老師,遵守紀律。事情圓滿解決了,但我們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賞識是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面對一些學生的行為偏差,教師在教育他們時,如果能以賞識的態度激發學生,用他們的“閃光點”作為精神面貌和行為的主導力量,就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特別是職校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發展的黃金時期,更加需要教師加以積極的正面教育、賞識教育,對其善的言行多加贊賞,不斷觸發其潛意識的道德情感,進而達到“揚善抑惡”,推動其道德品質的良性發展的目的。
“情感式教育”是賞識教育的重要支撐。教師必須懂得珍惜和呵護學生那種純潔的感情,因為那是學生道德情感的萌芽。無論職校生日后從事何種職業、取得何種成就,只要他們具有美的心靈,那么就是值得我們欣賞與尊重的。培養學生成為“服從社會道德準則的公民”是我們的工作目標之一,但我們更要將每一位學生培養成豐富多彩的“人”,懂得欣賞他們不同的個性,欣賞他們美好的心靈。在我國目前的形勢下,我們并不贊同精英教育,特別在道德教育中,每一位學生在他們精神世界中都有美好的愿望與追求。只要我們不斷地發掘與賞識,就能使學生感受到自身和身邊的美——首先是人性的、心靈的,還有科學的、自然的、人群的、自身的、家庭的、社會的……學生就會更加認識美、理解美、珍愛美,最終創造美,構建美滿人生,創造美好的道德世界。
“愛心式教育”是賞識教育的核心所在。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和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后,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正因為愛,所以會有創造的喜悅,正因為有創造的喜悅,所以對教育、對學生更加充滿愛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這種愛與創造永無止境的良性循環。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職校生大多都缺乏自信,所以職業教育要倍加重視學生自信的培養,因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為人師長的任務,就是要善于發現、挖掘和釋放每個學生的天賦和才能,為其提供發展的條件,竭盡全力地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與快樂,樹立自豪感、自信心。只要教師善于運用這種教育規律,就有可能挽救一大批學困生。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不少教育界人士提出要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讓學生脆弱的心理在生活的風雨中經受磨煉、錘打。我認為不能操之過急,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個過程,要講究策略和方法。尤其對職校生而言,急需的不是挫折,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自制力、內驅力,促進他們發現自己、認同自己、完善自己,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