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問藝術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通過提問,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學習主動性。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我從問題的設計、提問的方式、問答后的評價、提問誤區等方面做一探討。
在問題設計時首先要明確提出該問題的目的,不要為提問而提問,要根據目的進行恰當的問題設計。如要檢查、鞏固已學的知識。問題設計時不能過深、過難或跨度太大,這樣將導致學生思維不能適應,不能回答,甚至亂答一通,最后只好教師自己回答。實際上還是老師問了老師回答,于教學無益。相反問題過于膚淺、過于容易也是不可取的。沒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學生不做思索即能對答如流,僅僅是直白機械地輸出,對知識的鞏固、提升沒有多大的幫助。因而該類問題應設計的難度、跨度適當,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稍加整合后才能回答,這樣便可達到高質量的檢查、鞏固、提升的效果。
若提問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則問題設計時應立足于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師是心中有數的,但學生是把握不了的。在關鍵處向學生發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課堂節奏保持高度一致。要抓住教學重點設問,不在次要枝節問題上周旋,否則會沖淡主題。要抓住知識的難點設問,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也可拋出問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深入討論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意識。
課堂提問不應隨意,只有采取恰當的提問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故意設疑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趣味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對比式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比喻式”能幫助學生發生聯想、想象,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提問的方式即如何問、怎樣問。
提出問題之后,還要用動作、眼神、動態口令等驅動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時間。在恰當的時刻再點撥、引導,正如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切忌問題提出后,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而要學會逐步導入,給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空間。不能因時間緊張,不管學生思考到怎樣的程度而草率地告之以答案,這樣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就毫無價值與意義,因為在思考過程中學會思考是教育教學的核心。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自始至終認真聆聽,不能置之不理,完后說“對”、“還可以”之類的話,然后依據自己的思維進行講解。從學生的思維層次入手講解問題,才是事半功倍的,教師講得再清晰、再明白,那是教師自己的思維過程,不可能一下子讓學生全部接受。在認真聽學生回答問題時,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態,在學生思維的基礎上進行糾正、完善,這樣才會讓學生明白自己出錯的原因或答得不夠徹底、完整的理由,學生也才能真正地學到知識,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要堅持表揚為主,時刻給學生以鼓勵,要努力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公正、熱情,恰如其分,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繼續探索、積極鉆研的興趣。也可采用民主作風,讓學生評價或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樣便營造了課堂和諧、寬松、愉悅的氛圍。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些誤區:(1)整堂課一講到底,從不提問,認為只要講明白、講透徹就可以了,這是高耗低效,枯燥乏味的課堂。(2)只提問不評價,在學生回答之后,就讓其坐下,并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甚至沒讓學生坐下,使其處于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這樣何談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何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問題設置太易、太難。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太易無需動腦,問題太難無從動腦,這些問題毫無價值。學生學習知識應首先遵循“小步子原則”,目的是使學生不費力地、不犯錯誤地做出連續正確的解答。就是說要設計好問題的難易層次,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水到渠成。(4)只提問好學生,不提問后進生;專提問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5)滿堂提問,滿堂回答。看似非常熱鬧,其實浮淺、混雜、瑣碎,并沒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不是圖表面熱鬧,看舉手人數的多少,問題并非是多多益善,以探究為宜。教師導演的實施,不是生硬地硬導,而應誘在前,就是通過教師的安排,學生能自主地去思考、去練習,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有創新的火花產生。
鑒于以上課堂誤區,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1)教與學的關系,教師不能只管教不管學,教與學必須兼顧。(2)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等生,轉化后進生,達到共同提高。(3)難與易的關系。難與易是相對的,問題的提出必須以學生的實際為參考,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4)多與少的關系。有效授課不在于問得多,在于善問、巧問。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問題過于泛濫,草木皆兵,學生疲于應付,毫無思考的余地,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自然很差。
總之,有效的課堂應看學生思考了多少,學生訓練了多少,最后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能力、方法。學生是教與學的主體,在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時,必須通過問題引導、任務驅動來完成。因而要提升課堂效率,必須不斷優化課堂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