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的大年二十九晚上,馬向群對著電腦屏幕,發呆。
面前的杜蕾斯新浪官方微博的頁面真叫一個干凈:0關注,0粉絲,0微博。如此坦蕩空白的起點,讓它的運作者、博圣云峰CEO馬向群,這個混跡中國互聯網十多年的老江湖一時間也沒了主意。
接下來其實僅僅是出于職業直覺,他在搜索框中輸入“杜蕾斯”,點擊。總共50頁的搜索結果,一條一條看下來,惟一的有效信息是一個加V的人提到“我們只用杜蕾斯”,沒頭沒腦的。
無論如何,先謝謝人家吧。本能驅使下,馬向群用杜蕾斯官微發出了第一條聲音:感謝您對杜蕾斯的支持,現在杜蕾斯官方微博來了。
兩個小時后,杜蕾斯官微的粉絲數“莫名其妙”地從“0”變成了“109”。但是,馬向群自己并沒有想到,這只不過是個小小的起點,此后這個數字打著滾兒地躥升,幾乎成就了一個營銷新時代的傳奇。
在互動中起步
“現在走到哪兒,說到微博營銷案例都還是必提杜蕾斯。我說挺煩,能不能忘記杜蕾斯?”馬向群樂呵呵地笑。時過一年半,博圣云峰已經全面聚焦于做社會化營銷,他顯然也已不滿足于僅僅談論“當年勇”,但是,自豪仍是寫在臉上的。
事實上,2011年年初接到杜蕾斯這個客戶時,馬向群經營的博圣云峰廣告有限公司正一籌莫展。這個以網絡營銷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每每把一個客戶一年十萬元的預算,做到上千萬元,結局便是客戶被大型廣告公司看上,拿走。就在這時,杜蕾斯找來了。這個知名的性健康品牌在2010年剛被英國利潔時集團收購,醞釀在中國市場重新引爆。
最好的時機當然是情人節。但此時不過剩下兩周光景,而且恰逢傳統中國春節,根本找不到媒體的人幫忙。怎么辦呢?馬向群當機立斷,什么熱鬧就做什么。
最熱鬧的就是微博。
年二十九晚上,他在微博上幸運地找到了杜蕾斯用戶克韓,一個粉絲眾多的《體壇周報》的著名編輯。因為克韓的評論并轉發,杜蕾斯順利收獲了第一波粉絲。
“現在大家覺得杜蕾斯這個品牌很有趣,但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其實沒人理。因為對中國人來說,這是最不能分享的事情。”馬向群感慨。
就這樣半懵懂中,杜蕾斯官方微博起步了。
他們給自己設定了指標,情人節當天粉絲要達到2000名。就像如今我們常常嘲笑的那樣,這個指標純屬拍腦袋而來。到當天夜里11點,離這個目標還差500人。把馬向群急得團團轉。不過著急之下似乎總能撞大運,很快他們發現有個叫“性感玉米”的粉絲發微博打趣:今天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會死在臉上、手上、胸上、腿上、腳上。杜蕾斯官微迅速轉發評論:凡是沒有穿過杜蕾斯,都不能叫生命。
大火。僅此一條,在一個多小時中帶來800多個粉絲。指標超額完成。
到2011年2月20號,杜蕾斯的新浪官微粉絲已經達到12000名,超過同行品牌,達成第一個里程碑。這個時間比他們自己的預計都提早了20多天。
這個良好的開端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杜蕾斯官微日后的走向,極其強調對話與互動,靠精心的創意來吸引粉絲,而不是簡單的砸錢。
“杜蕾斯在我們手上,從頭到尾沒有用過付費轉發。”馬向群著重強調,“我也特意跟新浪講,千萬不要給我配粉絲。因為我做營銷那么多年,知道假的你瞞不了多久。”
讓消費者進入到你的鏈條里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杜蕾斯官微,馬向群也開始忙活著做線下活動。2011年的情人節,他們在北京的一家酒吧做了包場,粉絲們憑著杜蕾斯官微回復的報名回復私信,就可以免費來喝酒。那天晚上,酒吧的大屏幕上,播了一晚上杜蕾斯的廣告,全是馬向群團隊在網上搜到的國外視頻,一段接一段,又酷又HIGH,廣受好評。
杜蕾斯官微的創意,也由此正式引發。
受到啟發的馬向群團隊開始主動搜尋杜蕾斯創意作品。雖然礙于產品本身的特殊性限制,一直以來,杜蕾斯在中國并沒有直接的廣告片,但群眾的力量總是無窮的。另類設計師張發財(網名)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張發財業余創作杜蕾斯、偉哥等飛機稿(指在非客戶采購情況下,各廣告公司內部自行創作和制作的廣告樣品),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草船借箭:萬箭齊發,孔明安然坐于艙中。標題是:何懼操,射我。右下角加上杜蕾斯的LOGO——DUREX。在征求了本人同意后,這個署名作品在杜蕾斯官微中出現了,隨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通過溝通互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被吸引過來,“很多人都哭著喊著說,你們的創意太酷了,我給你做稿吧。”馬向群很是得意。
并不是每個作品都能有幸被杜蕾斯官微掛出來,但幸運者的共同點則是,統統沒有費用。“因為只要自己的作品能被放上去,他們就覺得特酷了。”
“要讓消費者進入到你的傳播和營銷鏈條里頭來。”馬向群強調說。就是在這種“一起玩兒”中,杜蕾斯的創意勃發,漸漸成為活生生的“人”,得名“小杜杜”。
杜蕾斯也有嚴肅的時候,嚴肅里包裹的是鮮明的價值觀。2011年7月23日的動車事故舉國震驚,杜蕾斯迅速把官微頭像和界面處理成黑白色,在這一天只發出一條微博:今天不宜風花雪月,讓我們來表達對死者的態度。
“一個品牌真的是可以有鮮活的人的個性的,我們給它做出了人味兒。”馬向群說。
遺憾的清新小宅男
雖然杜蕾斯總能讓人引發性聯想,但最初其官微的形象定位卻是一個清新小宅男。
早期,杜蕾斯官微引發狂轉的創意諸多,比如:王功權微博高調發布私奔后,原創“私奔需要3樣東西:1、杜蕾斯;2、現金;3、一起私奔的他/她”;北京暴雨“看海”時,又突發創意“北京今日暴雨,幸虧包里還有兩只杜蕾斯”,配用杜蕾斯做鞋套圖,等等。杜蕾斯總能巧妙地將自己塑造成熱點事件中的焦點,每每引起尖叫。
“微博是跟消費者溝通的平臺,你要去聆聽,而不是去說。你的品牌調性是消費者反饋回來的。他們喜歡吃淡,你就別講吃鹽的事兒。順著來,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上來。”馬向群說。
截至2011年11月,杜蕾斯官微的粉絲數已經超過27萬人。其中包括不少名流。當萬科董事長王石只關注區區21個人時,其中之一便是杜蕾斯官微。這并不僅僅是個虛榮的數字,而是意味著真實的品牌提升和銷售。雖然具體數字不便透露,但馬向群很肯定地說:“數字非常漂亮,從單月的最高營業額到市場占有率的增長,非常的多。”
不過,清新小宅男的形象并沒有堅持到底。在杜雷斯自己的堅持下,杜蕾斯官微開始逐漸向重口味轉向。其日均粉絲增長量也在2011年6月達到頂峰后開始下降,因為內容的變化,有些人不再好意思轉發,部分有名望的粉絲開始流失。到當年11月,這種不良狀態終于達到頂峰,直接運作杜蕾斯官微的團隊被部分挖走,博圣云峰將這個賬號徹底交了出去。
哪些成功可以復制?
時至今日,許多人說杜蕾斯官微的成功不可復制。馬向群也承認這一點。作為一個幾乎所有成年人都必須用的產品,杜蕾斯對消費者而言更容易有感知,同時因為涉及到兩性話題,形成了先天優勢。加之當時大家對微博的運作尚不得法,用心的杜蕾斯很容易就跳了出來。
但即便擁有如此多的特別點,共性的啟示依然有。
具體怎么做?“不要顯示你是誰,不要藐視公眾的道德觀和認知。內容好,創意好,你講的話有道理,別人才會關注你。”馬向群說,“不談政治,不涉及宗教,不攻擊競爭對手,不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做完這五條,基本上你能做錯的地兒就很少了。”
而在杜蕾斯之后,關于社會化營銷的其它案例亦層出不窮,但是,所有的這一切,不過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摘自《中外管理》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