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引發一系列“傷城”故事,不少素材都可發展為電影情節。如同以“恐怖主義和英雄主義對抗”為國家主題的美國應運而生了新《蝙蝠俠》三部曲一樣,六十年一遇的大雨及其帶來的種種問題也極有可能催生一部“舊瓶裝新酒”的商業大片。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故事正是此時最恰當的題材。
假如拍攝一部《大禹治水》,乍一看它是部主旋律電影,過程和結局幾乎眾所周知,但細細看來遠非如此。圍繞這次中華民族史上最艱難抗洪搶險事件的,是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和匪夷所思的視覺奇觀。“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婦孺皆知的典故,但戲劇沖突也在于此,當年奮戰在“災區第一線”犧牲小家小我的禹還不是舜禪讓的對象,他的身份是“罪人之后”——禹的父親鯀盜竊天帝息壤填水失敗被處死,禹被指定“戴罪立功”,背負著殺父之仇,在政府官員的一致阻撓之下展開疏導工作。這是故事的首要沖突。在此基礎上是一系列商業大片的情節——殺防風氏、相柳、無支祁等海陸妖怪,或尋訪或偶得各種神奇道具,如多年后被孫悟空奪去做了金箍棒的定海神針鐵,標注了整個黃河水情相當于谷歌地圖的河圖,具有丈量及勘探功能的神尺玉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開山金斧等。
最后甚至有大禹變身黑熊的情節。密集的看點和大小高潮遍布整部影片,并且因為故事中豐富的象征性元素令現代觀眾不斷找到對應當下處境的共鳴。
即使因為制作成本等原因不能正面拿下這個題材,也可以旁敲側擊,以貌似無關的故事帶出大禹治水的歷史背景。最近票房近七億的《畫皮2》是對中國傳統敘事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的現代轉換的經典案例,片中大量引用了《山海經》的典故,但做得比較隱晦和巧妙。比如馮紹峰扮演的捉妖師這個角色,在試圖查明楊冪到底屬于哪種妖的過程中,拿出了一卷名叫《妖典》的竹簡,挨個念出:“精衛、蠻蠻……”實際上這都是《山海經》中記錄的鳥類。雖然《妖典》是影片虛構的,但上古時代確實存在一套將天下萬鬼記錄在案、方便讀者看圖說話的妖魔百科全書,那就是禹鑄的九鼎。
在大禹平定洪水、接替舜成為帝王之后,他進行了一項頗具紀念碑性質的工程,就是熔鑄九鼎,命人在鼎上刻滿全部已知怪物的名稱和圖畫,以利國民。
這傳說中的九鼎在商朝之后下落不明,本可做《國家寶藏》的題材,但如果在《畫皮》外傳《捉妖師》中出現,則正點無疑。觀眾在緬懷大禹治水的功績時,將會再次想起當年賢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并且感嘆,那時治水的方案和設備,似乎都比現在齊全得多啊。
(摘自《新京報》201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