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居城市成為普遍追求的背景下,“宜居城市”離我們到底有多遠成為眾多人關心的問題。對此,群眾頭腦中對宜居城市的幾個問號有待解答:一個城市如何才是“宜居城市”?我們如何才能近距離擁抱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有怎樣的考評體系?
多位專家表示,建設宜居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市文化等多因素影響,城市間對宜居城市建設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及應用存在不同的認識。
馬來西亞房屋和地方政府部長曹智雄在中國—東盟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南寧論壇上表示,所謂生態宜居城市,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就是擁有良好的生態系統,能夠增進和加強人們的生活舒適性,并通過有效的城市規劃和管理使社會民生得以發展的城市。曹智雄介紹,現在馬來西亞正不斷努力,促進城市的生態健康,使宜居城市成為人們居住、工作以及娛樂的一個很好的地方,增強它的魅力。
2007年4月19日,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過了《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服務和指引全國“宜居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在這個體系里,有一個“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作為導向性的科學評價標準。它包括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個方面的評分。
我們如何才能近距離擁抱宜居城市?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兼聯合國人類居住區規劃署副執行主任卡西拉博士透露,中國和許多東盟國家已經在宜居城市建設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基礎設施滯后及水污染等方面的應對不足影響了城市的宜居性,因而應采取措施讓城市更加生態、環保。對此,專家認為在做好相關城市規劃的同時,還應在城市綠色交通、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運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從而實現綠色、環保、宜居的目標。
實際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以采用新的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為主要內容的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已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新選擇。
長期致力于交通規劃理論研究的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介紹,北京等大城市出現的擁堵難題說明當初的規劃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如今的交通需求,因而建立低污染、多元化的協調交通系統成為必要。
“生態宜居城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面向生態宜居城市的綠色交通系統是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最小的環境代價、最大程度地滿足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合理交通需求這樣的一種綜合交通系統,它的主要特征應該是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為主導。
陸化普建議,建設宜居城市過程中應更多注重緊湊型發展與TOD模式(公交導向開發模式)。“在公交站點附近實施高強度開發、混合土地使用,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TOD范圍內配置完善的生活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實現短距離出行利用步行、自行車,中長距離出行利用公共交通。
在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越發展,建筑活動越頻繁,卻也因此帶來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降低了城市宜居生態指數。因而,建筑物的節能環保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綠色建筑成為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然選擇。
在建筑行業采取什么方法可減少能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浙江大學建筑學系教授沈杰對此表示,除了從設計階段及選用建筑材料等方面考慮節能,也應積極考慮如何有效利用可再生資源。沈杰透露,由于城市高空風比較大,因而如何在建筑中把風利用起來是一個可做大文章的地方。“廣州的珠江城的建筑中有設備層,里面設置了高性能的渦輪發電機,可利用風這一再生能源進行風力發電,效果較好。”
多位專家表示,生態宜居城市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通過相關部門及市民的共同努力,生態宜居城市的早日實現并不遙遠。
(轉載自:經濟參考網)